齐迎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变“灌装型”教学为“驱动型”教学,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一课的教学为例。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去研究圆的面积和周长,然而却找不到切入点,无从下手。于是,我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你是和祖冲之同时代的人,你会向他提出哪些生活中和圆有关的问题?”学生们讨论后提出:“井盖为什么是圆的?怎么做圆形的车轮?苹果为什么不是方的?胶带为什么是圆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展了实验研究。
2.抓核心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先让学生掌握核心的数学概念,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帮助学生从各种圆形物体中抽象出圆心、直径、半径、面积等概念。例如,对于胶带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学生只知道这样撕起来很方便,却不知道其内在原因,于是我引导学生制作不同形状的胶带,让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距离都相等这一概念。接着,学生在找圆心的过程中,发现了通过外切正方形找圆心等方法。然后,我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问题来源于生活的不同情境,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也都不同。车轮组借助空气净化器的扇叶,想到了从一个三角形入手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硬币组以相同厚度的金属重量为标准,再用硬币重量除以这个标准量,从而验证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盘子组通过在相同直径的圆和正方形中摆放的黄豆数,找到了二者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饼干组进一步探索出了求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办法,同时也验证了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
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在自主探索中享受着数学研究的快乐。
3.总结反思,提升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完成研究任务后,学生要整理自己的研究方法、过程和结论,在全班进行汇报。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整体思维意识,逻辑比较混乱,不能做到知识点的串联。于是,我帮助学生组织汇报思路、搭建汇报结构,理清每个问题的来源与结论,组織好语言逻辑与顺序。这样,零散的知识点得以串联起来,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有了很大提升,初步掌握了如何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不但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掌握了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了数学学习力。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