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民意识 大学生 法律教育
作者简介:王天仪,珠江学院教育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89
公民意识乃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必须推广和发扬的一种精神,它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但都离不开法律意识,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担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力军,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当将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对于法律的了解与敬畏,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步骤,大学必须对现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改革和提升,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质量。
公民意识指公民主动自发地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和参与国家的管理事业,承担我国公民应该负起的责任,将自己与他人都视作有尊严、价值、自由权利的人,勇于捍卫自己和公众的权益、践行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公民意识包含两方面:一是公民主动积极参与公众事务的意识和决心,是公民对于自身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的了解、并能够积极主动、自觉承担相应法律义务与责任的一种意识;二是公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能力,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能力。总而言之,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方面的水平实力。
我国能否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取决于我国公民的法治素养的高低和广大公民是否具备遵纪守法精神,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应当起到带头作用。近年来,教育改革事业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养,成为各级学校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我党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和法治教育,提出大学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法治教育水平,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一)缺乏规范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的法治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课程内容和教材版本往往都是由老师或学校自行决定,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甚至连课程名称都未得到规范,法律教育一般会被夹杂在思修课程中,设置考试时也較为随意,许多学校都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造成学生对此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仅仅为赚取学分而敷衍应付。另外,有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法律教育课程,但没有专门挑选或者编撰合适的课本,不少学校直接使用大学法律专业的课本,但其它专业和法律专业的法治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另外其它的教师也无法像法律专业教师一样提供数量庞大的参考资料与书籍,因此学生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指导书籍,无法学到健全的法治知识,也无法进行深入探究,难以达到社会要求的水平。
(二)缺少实践活动
不同于法律专业的严格,其它专业的法律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过多要求,这就导致年轻大学生只能从课堂和书本上学习法律知识,未曾经历现实的洗礼。然而,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远远不是课本上的几个案例可以涵盖的。另外,有些大学在进行法治教育时,鲜少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或是在讲课时对相应案例浅尝辄止,没有为学生深入分析事件的性质、其中每个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并提出法律问题,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商议解决方案,而是由教师直接说出答案,简单地教给他们单一案例的处理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未能着重培养学生的依法办事能力。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会有与课堂上所讲完全重合的案例,若不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只是学到了某一个事件的处理方法,却无法提升能力,培养法治观念。
(三)课堂内容单一枯燥,不进行改变
我国的法律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变更法律条文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有些法律条文字字珠玑,仅仅改变一个字,就会导致其含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法律教育应当是与时俱进,结合现状进行不断的提升与调整,紧跟党和政府的步伐。但有些大学的法治教育课程却长期设置单一的课堂内容,几年之中都不作出改变,所讲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无法达到教育目标。
(四)课堂形式单一
很多大学的法治教育课堂就如同高中课堂,以灌输知识为主,教师大多采用陈述式教学,而没有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枯燥单一,学生兴趣缺缺,没有热情,甚至在课堂上学习其它科目的内容,或者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另外,有些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缺乏情感,不能带动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投入到课堂中去。
(五)网络的错误引导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许多监管不力的问题逐渐暴露:许多蕴藏暴力因素的游戏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斗鱼等直播平台门槛较低,许多低俗内容泛滥。智能手机和笔记本是互联网最重要的载体,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提升许多,绝大多数家庭都会为家中的大学生配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而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手机和电脑不会进行限制,大学生要完成作业、接收通知等也必须用到这些电子设备。有许多大学生每天在回宿舍后、甚至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浏览视频,难免会受到网络糟粕的侵蚀,产生某些不健康的思想,降低对于法律的敬畏程度,另外,也容易被自媒体或者新闻下面评论中一些偏激的言论影响,从而产生极端想法。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可能会使得他们思想跑偏。此外,现如今我国所拍摄的电视剧、电影等也多充斥着风花雪月的爱情因素,或是充斥着利己主义等思想,大学不会限制学生观看这些作品,就会导致他们渴望所谓爱情、将全副心思用在其中,甚至模糊一些法律观念。
(一)结合时事进行教育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绝不能只读圣贤书、死读书,教师应当选取当下大热的事件为他们进行介绍和讲解,从而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例如,在如今的抗疫战役中,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令人感动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他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才实现了扭转乾坤的最终目标。然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人罔顾法律,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例如黑心商家趁机哄抬物价、以出售口罩等物资之名进行诈骗,或者将捐赠物品据为己有,教师应当据此进行讲解,让学生心中形成對法律的敬畏。另外,还有些不明显的违法违规事件,例如擅自封路等,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指出错误,让他们明白做事不只需要热情,还要有理智,能够严格依法办事。
(二)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教师,当以德化人,以仁育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自主意识和是非观念,能够判断教师的行为是否规范,教师教导他们养成的习惯和树立的思想,可能伴随他们一生,教师引导他们树立的三观,亦可能成为他们终身奉行的准则。想要求学生做到某件事,教师首先应当自己做好,要求学生提高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例如增强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强化学生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从而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防止糟粕文化的侵染
大学教师应当在法律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上网时应当遵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明确指出网络糟粕文化的危害性,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因某些电视剧、小说、电影的误导而认为流氓地痞十分帅气,恣意洒脱,一定要为他们普及法律意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另外,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推荐趣味性较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法律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例如我国法治频道拍摄的《普法栏目剧》,将法律知识蕴藏在剧中,并且选用的都是贴近生活的案例,甚至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教师最好还能够同家长达成共识,为学生划出红线,禁止他们观看某些不健康作品,从而杜绝糟粕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侵染。
(四)采用情境教学法
在进行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时,教师可以尽量寻找机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共事务,例如人民代表的选举,若缺少相应机会,能够选取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的是采用各种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逼近现实生活环境的教学氛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十分真实的参与感,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严肃认真对待面前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情境教学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课堂中去,还可消除学生心中的紧张感。
教师可在法律教育课上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开展模拟法庭,选取当前社会中引发争议的大热案件,让学生扮演法官、被告、律师等角色,模拟真实法庭的场景,从而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某一案件,加深他们对律法不可违、依法治国的理解。例如,2019年轰动全国的玛莎拉蒂车主撞人案,在网上掀起热议,几乎所有非水军的网民都一致认为此案性质极其恶劣,应当判处车主谭明明死刑,但最后的判决结果是赔款和六年有期徒刑。此案虽已尘埃落定,却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按照我国规定,主动自首、赔偿受害者家属并取得谅解确实可以从轻处理,但在道德层面看,一个游手好闲、不思进取、骄奢淫逸的富二代,明知我国严禁酒驾,却仍然开车上路,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不负责任,又造成严重结果,夺去许多生命,其罪当诛。又如,临近过年时著名的“开车进故宫”案,也引起一时轰动,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特权”上。这些案件都存在很大争议,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也容易导致学生群情激奋,在模拟法庭上,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理智处理问题,身为法官和律师等都不可被感性冲昏头脑,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乎法律规范。
(五)将大学法律设为必修课
为提高学生对于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改变他们敷衍应对的态度,应将法律设置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另外,要提高本课程期末考试的难度,并严格要求考核,采取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件的大学还可变大班授课为小班授课,保证教师能够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法律教育的质量。另外,应在现有基础上对法律专业的课程进行细致分类,对其进行分流,让学生们能够术业有专攻,精通某一两个方面的法律条文,而非囫囵吞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大学是为祖国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与时俱进,审视现有的法律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法治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法律意识,让法治精神如同春雨般浸润莘莘学子,成为他们心中的引路明灯,帮助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理智的态度,让公民意识成为每位学子心中坚定的信念,促使他们为国家的法制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兰照,韩德阳.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53-54.
[2]于景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唐钰瑾.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7.
[4]余靖,高梅梅.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