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丹
当下,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不同的学科“各自为政”,重知识的传授,轻德育的渗透,把智育与德育割裂。学校视分数论英雄,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沼难以自拔。当前形势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如何把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从“德育融合”的角度进行审视,让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于数学教学中,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探究。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由于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往往难以融入情景去领会。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从德育的视角去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浸润其间,获得熏陶。教材中运用史料或先进人物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有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这样才使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个案一:在学习时、分、秒知识的时候,课本是以北京申奥成功的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导入的,并出示该钟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介绍奥运会的有关知识,北京申奥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申奥成功后举国上下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从中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奥运会这一主题,设计一些练习。如在要求学生读出钟面的时间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我国的奥运健儿一百一十米栏选手刘翔和女子万米长跑选手邢慧娜等运动员获取金牌的时刻出示钟面,从中让学生认识钟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志向,最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學数学教材中,有部分思想教育内容是比较明显的,属于显性教材,相对来说隐性教材占大部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才能把德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知识产生的背景,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境意识,养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等良好的品质。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数学作业的训练,使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认真细致、自觉检查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个案二:在教学“二的乘法口诀”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明帮妈妈摆筷子,1双2根,2双4根……一共摆了9双,求有多少根。我们不应该只把着眼点放在二的乘法这个知识点上,应该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知识所渗透的思想精神,将其内化成自已的素质,使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拓宽德育的途径,利用数学口语交际等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结合课内外多种途径。例如,利用数学口语交际和数学活动课等。比如,在一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统计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回家调查自己家庭一周内用塑料袋的数量,然后了解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既结合生活实际掌握了有关统计的知识,又无痕地进行了环保教育。再如,在笔者的学校,我们每周开展两次数学口语交际活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多元化的,有介绍数学名人、反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反馈调查发现等。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可了解中外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而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感人故事;可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在口语交际时间里让学生互相交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每一位老师都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