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上展现赤子情怀

2020-06-01 07:37
北广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学点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杜富國院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回望杜富国的成长轨迹,他始终保持奋进奋斗的冲锋姿态,并将它作为自己的人生常态。

2010年入伍的杜富国,最初是在驻防云南省的一个边防连队。扫雷并不是他的专业,在军旅生涯的头5年,他更多的是做边防巡逻、站岗执勤、炊事保障等工作。2015年,他写请战书,请求参战扫雷。

他在笔记本中写道:“一名优秀的战士,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改造、创新及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形成的。”

自参加扫雷作业以来,杜富国千余次进出雷场,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吨多,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险情20多起。去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没有双手双眼,还能做什么?负伤后的杜富国直面挫折、迎难而上,他说:“我虽然没有了双手和双眼,但是我还有一双完整的腿,我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

在失去视觉、触觉和平衡多重反馈的状态下,为了独立完成从病床走到桌子旁拿杯子喝水这个简单的动作,杜富国就训练了无数次。在逐渐适应了没有双手双眼的生活后,杜富国尝试着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我想学播音,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想再去念书,就算失明,我也一定会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任长霞院百姓称赞的好警官

公安英模任长霞,1964年2月8日出生在郑州一个工人家庭。从警之后,她刻苦钻研业务,从一个不起眼的“新兵丫头”,逐渐成长为“办案能手”。

她是百姓交口称赞的“女神警”。任长霞在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预审科工作期间,共挖余罪、破积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余人。在郑州市公安局从事公安法制工作期间,她4年里审核案件千余起,无一错案。

2001年4月,任长霞被任命为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成为河南省公安系统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公安局长。由于当地各类积案较多,任长霞组织“百日破案会战”。特别是面对在登封白沙湖畔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民愤极大的王松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时,任长霞通过缜密侦查,巧施计策,组织干警将王松及65名团伙成员全部收入法网。由于大案要案和疑难案件被接连攻克,当地群众拍手称快,都说登封来了一位“女神警”。

她是把群众安危和疾苦时刻放在心上的“贴心人”。对各种原因聚集形成的控申案件,任长霞抽调20余名民警成立“控申专案组”,变群众上访为民警下访,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她还要求把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日”,倾听群众的呼声。在登封工作的3年多,“局长接待日”从没间断过。3年间,任长霞处理群众来信来访3467人次,使476户老上访户罢访息诉。

2001年5月3日,在处理登封市大冶镇西施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时,任长霞看到年纪尚小的刘春雨成了一名孤儿,便收养了小春雨,承担起小春雨全部的生活、学习费用。从此,刘春雨一直称任长霞为“任妈妈”。可是长年在外的任长霞,却与自己的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2004年4月14日晚,任长霞在郑州市公安局汇报完工作,连夜赶回登封部署一起重大案件侦破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牺牲,年仅40岁。投身公安战线21年,任长霞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光荣称号。任长霞因公牺牲后,被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支月英:一生只为一事来

今年59岁的支月英在大山深处从教已有39年。

这39年里,陪伴山里孩子们成长,是她生活的常态。这39年里,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一生只为一事来,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支月英一直在山旮旯里坚守。

1980年,奉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偏远山区更缺教师。时年19岁的支月英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奉新县澡下镇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并顺利考取。她不顾父母的反对,离开家乡南昌进贤,前往海拔近千米、最缺教师的泥洋小学任教。

山里的条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小村距县城上百里,到最近的村镇坐车之后还要步行20里山路。山里人烟稀少,小路坎坷曲折,学生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跋涉。支月英毫不畏惧,咬牙坚持。她把学生当作亲人,当时有些孩子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她就用仅有的几十块钱工资垫付,经常陷入无钱买米买菜的窘境。旁人不理解,劝她赶紧想办法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在这里守着孩子们,心里更踏实!”

4年后,由于支月英刻苦钻研,教学点学生成绩综合评估每次都在全镇前列,组织上任命她为泥洋小学校长,兼管两个村小教学。为提高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支月英带着同事走门串户,给孩子家长反复做工作,当年学校的“三率”就达到99.5%。为提高教学质量,她努力自学、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学生们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

这些年,各级领导去看望支月英,多次提出给她调换工作,但她都婉言谢绝。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她年龄偏大,想调她下山到镇中心小学任教。此时,比泥洋小学更偏远的白洋教学点学生家长,联名要求支月英去白洋任教。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了这个教学点第一位公办教师。

2016年5月,支月英已到退休年龄,本可回到县城安享晚年,但在乡亲们的挽留下,她选择留在白洋教学点任教。她说:“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岁月如梭,支月英以39年的爱与执着,以培育深山两代人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诗篇。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今年教师节前夕,以她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在全国上映。

“看到自己教过的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走出了大山、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我打心底高兴。我希望更多人才成为教师,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就始终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永远有未来。”支月英说。

贺星龙:乡村医生的深情守护

在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19年来,贺星龙信守“24小时上门服务”的出诊承诺,只要一个电话,保证随叫随到,在大山深处用行动抒写出一名乡村医生的忠诚与担当。正如他今年6月20日在大宁县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党内政治文化主题教室里,给党员干部们讲党课时说的一样:“我家周边28个山村的村民,不管谁身体不舒服了,只要打个电话,不管路有多远,多难走,我都会骑着摩托车,上门去给他们看病。这么多年来,我虽然受了很多苦,吃了一些亏,流了一些汗,也没挣到啥钱,但我不觉得有什么!因为我‘活下了黄河边4600多位老百姓的心,我感觉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原本,贺星龙有两次走出大山的机会:一次是运城卫校毕业后,可以留在当地当一名体面的城市医生;另一次是在大宁县医院实习期间,医院相中了他,实习结束后可以在县城医院工作。在别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贺星龙却作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回到了黄河岸边的乐堂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这一年,他刚满20岁。“这不是冲动,出去前就想好了要学医,学成了一定要回来。”19年后,说起自己年轻时的选择,黑瘦的贺星龙眼神里没有丝毫迟疑。

一孔窑洞当诊所,一辆摩托伴出诊。“村里没有现成的诊所,常备的药品在村民家也不多见。”在贺星龙离开的几年,村里的医疗状况并没有改变多少。贺星龙把自家的一孔窑洞改成了诊所,卖掉了仅有的两只母羊,加上卖玉米的400多块钱,凑了960块钱,买回来几件医疗器具和一些常用药。乐堂村有了诊所和医生的消息随即在四邻八村传开。可沟壑阻隔了村落,出行不便。一次到邻村急救的经历,让贺星龙觉得仅靠雙脚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太多了,第二天,他便从县城废品收购站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没过多久,贺星龙又从信用社贷了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

从此摩托车的声音响彻大山,给村民服务是快了,贺星龙的危险却增加了不少,他记不清在雨天雪地里摔了多少次,自己受过多少次伤。严重的一次,贺星龙的右脚踝关节被摔骨裂,但他忍着疼痛,依然坚持出诊看病。交代完注意事项临走时,贺星龙总会叮嘱:“大病赶紧看,小病不能拖,随时有情况随时打电话。”慢慢地,村民们小病不用看、大病往后拖的习惯改变了。“有个轻微头疼脑热的也打来电话问询。”贺星龙说。

“您好,为了百姓就医方便,贺星龙医生对各村常见病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这是贺星龙在2006年开始设置的彩铃声音。行医19年来,贺星龙不论风雨冰雪,24小时待命出诊,服务方圆28个村的村民,行程40多万公里,骑坏了7辆摩托车,先后背破12个行医包,磨烂了数十双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出诊次数达17万多人次,对于低保户、五保户等贫困家庭患者免费贴补药费达4万多元……

猜你喜欢
教学点
一名教师“守望”七个孩子
沁阳市积极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