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群
摘要:民族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加强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发展当地经济对我国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生态脆弱且经济欠发达,坚持绿色发展的意义重大。本文对贵州当下“绿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瓶颈,为民族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一些数据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现状;难点;民族地区;贵州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统一的根本举措。根据《“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民族地区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但依据2010年贫困人口标准,201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其中民族省区贫困人口602万人,广西、贵州、云南贫困人口均超百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且贫困程度较深,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单一且技术含量低,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生态退化和工业污染的风险。因此,如何在确保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小康的同时,又能实现对地区生态的保护,让“绿色发展”成为支撑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方式值得深入探讨。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占全省61.92%,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截至2018年底,贵州贫困人口还有173万,经济发展需求非常强烈,贵州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对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绿色发展的主旨是限制不合理的、无序的发展,追求合理的、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再到生态文明变迁的历史过程。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对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要素全面分析后,得出的符合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既要让绿水青山得到保护,又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地发展,追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只讲绿色不讲发展,是缘木求鱼;只讲发展不讲绿色,是竭泽而渔。因此“既要绿色,又要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践行绿色发展,就是要坚定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让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携手共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的缘由是因为人类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同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问产生了矛盾,因此笔者从“经济增长”“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等四方面对贵州的绿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二、贵州经济总体情况
根据图1可以看到,2008-2018年,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人均GDP从2008年9855元增长到2018年41244元,增长3.19倍;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3561.56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4806.45亿元,增长3.16倍,且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5%。以上数据说明贵州经济近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总体发展较快。
三、贵州绿色发展现状
(一)“经济增长”方面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短板”主要集中在农村,因而农村的发展情况是反映贵州经济“绿色发展”的重点。
根据图2可以发现,贵州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43.1%下降到2018年32.4%,下降10.7%。贵卅I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的51.7%减少到2018年的36.9%,下降14.8%,下降速度超过城镇。这说明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但是同2018年全国居民28.4%的恩格尔系数水平相比,贵州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空间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贵卅I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缩小明显。2007年,贵州城乡居民收入比是4.5倍,而2018年减少为3.25倍。贵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是呈缩小趋势的,从2007年的1.17减小到2018年的0.56(见图3)。
根据2017年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调查情况,生存型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5%;享受型消费升温,具体表现为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3.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3.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7%。并且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人均家用器具支出增长1.2%,交通工具增长32.4%,百户拥有汽车18.3辆,洗衣机94.1台,冰箱81.7台,移动电话281.7部,计算机17.3台。说明随着贵州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愈加强烈。
从不断完善的村级基础设施来看,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卫生环境方面,使用独立厕所、饮水无困难以及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比重都较高,分别为95.3%、90.3%和83.1%,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为57.5%,使用经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农户比重稍低,为47.1%。交通出行方面,自然村进村主干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达97.2%,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达到66.5%,上小学便利的农户达到93.4%;通信方面,所有的自然村均已通电话(见表2)。
(二)“资源节约”方面
绿色增长是在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否高效利用能源以及是否能有效开发新能源是衡量区域绿色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情况,以及2018年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对贵州绿色发展中的“资源节约”项目做出反映。
图4的数据显示,贵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从2009年的2.348吨标准煤,万元减少到2018年的0.763吨标准煤.cyy元,这说明贵州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十八大以后,贵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速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降幅,尤其是2018年贵州单位GDP能耗下降6.54%,居全国首位。但是和全国能耗平均值相比,贵州经济发展中的能耗依然较高,说明需要继续提高节能技术,降低能耗。
表3的数据反映,201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发电86.4亿千瓦时,比2017年提高14.9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4.4%,比2017年提高O.4%;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新能源发电总量的93.3%,其中风力发电占了77.1%,2018年贵州省风电装机386.36万千瓦,太阳能装机177.54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4.7%和14.4%。说明贵州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了区域多山地的地理优势,能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得到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三)“污染控制”方面
“污染控制”,換而言之就是通过减少污染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来保护生态,实现“污染控制”的方式可以是直接降低污染物,比如控制工业“三废”、处理城市污水和城市垃圾等,也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产业,新兴产业和生态农业等从源头上截断污染产生的可能。
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2012-2018年贵州工业废水排放量表现出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8年较2012年的下降幅度为23.1%,工业S02排放量和固废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的状态,下降幅度分别为55.2%和94.4%,其中2018年,贵州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4.7%。这说明在贵州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循环利用率。
从图5可以看出,2009-2018年,贵州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42%上升到2018年的93%,上升51个百分点。2018年末,全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优良比例达97.4%,比2017年提升2.7个百分点。结果表明贵州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城市水资源再循环、再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保证了贵州实现“水清”的目标。
贵州省2009-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图5反映,2009-2018年,贵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较2009年增长了1.29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城市环境整治能力在日益提升。
2018年,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贵州GDP的比重达40%,这说明贵州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而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典型代表,更是得到井喷式发展。从图6可以看到,2014-2018年,贵州旅游业的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而2018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9471.03亿元,是2014年的3.8倍,这说明贵州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新兴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资源环境成本和治理压力相对较小的特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都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5可以看到,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逐年上升,2018年较上年增长1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2个百分点。贵州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在2018年分别增长26.7%和69.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5.5%。这些说明贵州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从表6可以看到,2018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较17年增长13.4%,果园面积增长42.8%,茶园和中草药分别增长13.9%,而茶叶、辣椒、刺梨种植规模居全国第l位,这说明贵州农业近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得到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四)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主要包括提升森林覆盖率、发展绿色产业。
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承载力脆弱,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成为非常急迫的工作。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以后,贵州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节奏。2015年2月,贵州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贵州国土森林面积迅速扩大。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39.93%增长到2018年的57%。2018年末,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004.16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和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34.67万公顷和8.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0%,比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8年的林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森林资源活力木价值超过5000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突破8000亿元。贵州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2018年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2738万亩,各级森林公园97个,湿地公园54个,森林康氧基地72个。以上数据反映出贵州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化形势良好。
四、贵州绿色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贵州经济增长良好,但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但贵州农村居民2018年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3.3%,这对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比例达25.3%的贵州省来说,无疑存在因病返贫的风险,这对巩固发展的成果造成挑战。贵州农村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种类较少,农村集中处理垃圾和提供经净化的自来水的能力还不是很高,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用户仅为66.5%,反映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工业技术的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日益明显,但万元能耗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新能源开发总量和增长速度都需要提升。在污染控制方面,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依然较大,对生态保护产生明显挑战。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截至2018年底,贵州人均收入实现程度仅为目标的66%,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根据《“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8年贵州在进出口总额方面的增速比预期低了7个百分点。在其他民族省份达到或接近城乡收入比低于2.8%的全面小康水平的形势下,贵州完成仅为目标的86%,实现程度最低。
五、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瓶颈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以贵州为代表的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反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压力大,尤其是农村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而“贫困”将是阻碍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瓶颈。
具体来说,因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当地生态存在三种“畸形”的联系:一是当地生态环境良好,青山相伴绿水环绕,但因交通不便,区域闭塞,群众思想封闭落后,自身又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等,导致贫困;二是区域生态脆弱,且遭到破坏,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当地经济开发;三是成为自然保护区的地区,群众的生产活动被限制,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案。以上三种畸形的联系容易使当地群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层层递进的,当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人是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至实现自我的最高需求。“忧心忡忡的穷人”对于富人、闲人眼里“最美的风景”是不在意的,他在意的只是解决温饱。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虽然令人陶醉,但是却不能直接变成餐桌上的饭菜,也不能变成可以穿的衣服。
为了摆脱贫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更容易陷入的粗放式发展“旋涡”,即越贫困落后,越不惜代价的索取自然资源以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导致民族地区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因为大肆地开发破坏,产生生态退化,并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外,理论上,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其消费不具有排他性,难以收费。环境消费属于文化或精神消费,难以计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到:“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是民族地区虽然承载了“乡愁”,但是城市居民并没有因为“记住了乡愁”而直接向当地反馈经济物质,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并不会因为保护了当地生态而获得价值,因而难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科学内涵。
所以,只有保证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能在生活上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才会对生态环境中的“绿水青山”产生美的感受和体验,并主动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才能破除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