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岚 胡萍
摘要:在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强调导师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应从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建立导师定期培训制度和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几方面着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可提高所选导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科研能力、明确导师职责、提高导师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可提高导师整体水平,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建立健全导师定期考核制度,是保证导师队伍学术水平先进性、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这三方面可促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导师遴选 导师培训 导师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1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高学历和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近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超过70万人。但部分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呈下降态势 [1]。
如何确保招生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下降,是当下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在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中,虽然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实验室条件和研究生管理等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主要由导师负责,导师的素质、导师的能力、导师对相关交叉学科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所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力。因此,提高硕士研究生导师素质整体水平是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辽宁省普通高校为例,就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导师素质整体水平进行初步探讨。
一、加强导师遴选机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中没有提到研究生指导教師(资格)制度[2]。因此,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成为了一种不同于职称的荣誉,成为导师争取资源的一种资历。在研究生教育的早期,由于研究生的人数较少,1982年高校和研究所在读的研究生仅25900人,此阶段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定的导师遴选制度不尽相同,但所聘的导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个人品德较佳、科研态度端正、受功利影响较小,因此,该阶段培养的研究生很多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甚至部分成为大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深化,研究生队伍的迅速壮大,截至2018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234.17万人。各高校为完成所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导师遴选方面,实行宽进的原则,导致部分不完全具备指导研究生能力的教师成为研究生导师,直接导致所指导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硕士研究生导师整体素质水平,应与时俱进地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修正导师遴选制度。
1.突出导师科研能力的主导地位
导师的科研能力是实现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可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4]。因此,在导师的遴选过程中,将导师的科研能力作为重要的指标来考察,将是否拥有博士学位、是否主持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否有经费支持等指标作为反映教师的科研能力,虽不全面,但也基本能体现出教师的科研能力。导师获得较高的学位,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可避免不必要的探索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的实践;主持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说明其研究方向与国家当前的科技发展方向一致,同时也说明导师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无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是教授课程时,都能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知识水平;有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有助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实验顺利开展,保证学术质量。
2.导师应具有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治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素养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才能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写作,才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实践技能;“身正”才能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导师的学术态度是否端正、学术作风是否严谨,将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思维的建立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当下,科研态度不端正、学术腐败事件时有发生,都是由于导师学术态度不端正、道德素养标准不高造成的,更甚者有的导师也参与其中。部分导师忙于追求各种荣誉,在科研方面急于求成,无暇顾及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导师除了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科学道德素养的责任。导师也应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导师要有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应具有与社会变化发展相适应的超前意识,如终身学习能力、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精神、信息化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等;同时要确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即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观,多重角色的现代教育观,全面的教育质量观,适应时代需要的终身教育观——适应时代需要的自身发展观、确立言行一致的自律观、掌握终身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3.要明确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
导师除了要负责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科学研究指导、科学道德精神培养,还兼具立德树人的主要职责。《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明确“德”是一个人的核心,是在“问”“学”“让”的基础上升华的更高层次;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能够做到德才兼备,为避免“德不配位”的现象发生,导师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要始终贯穿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师德师风作为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中,各高校对研究生的管理普遍比较松散[7],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弹性也很大,导师能否负起对硕士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责任,与导师是否明晰自身的职责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特定关系,决定了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接触时间、对导师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高校中其他的管理老师,导师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都能对硕士研究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法言·学行》中所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导师的言行容易被硕士研究生模仿、接受,并执行,“为师亦为范”的职业特性使导师具有传授科学知识和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培养的双重职责。这就决定了导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导师必须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水平、人格品质修养上有更高的追求;导师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行为与活动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8]。
二、建立健全导师培训制度
近年我国的经济形势、科技应用背景不断变换,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势也不断变化,为进一步严肃培养过程,发挥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同时为社会培养更能贴近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导师应不定期参加业务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培训,尤其是新导师和青年导师。导师的培训以四个方面为主:第一,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一剂良药,可间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研究生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第二,导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技动态,了解与研究生所在的培养单位相关企业的科技需求,以便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明确主攻的科研方向;第三,了解当下与所指导研究生同龄人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对研究生进行生活和思想层面的辅导;第四,导师尤其是作为中共党员的导师,应主动、有意识地按时参加学校党委组织开展的各类政治理论学习和专题活动,在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修养的同时,及时掌握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思想道德的指导。导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导师责任心,提高導师整体水平,辐射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每一个培养环节,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建立健全导师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导师定期考核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是保证导师队伍学术水平先进性、教书育人积极性、立德树人责任性的有效措施。将导师的考核制度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挂钩是考核制度的核心,同时考核制度还应兼具激励机制,并可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在考核过程中,首先应考核导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不过关,就不能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实践表明,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有巨大影响,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导师,易于与研究生沟通,便于与研究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是一名导师必备的要素,应不定期考核。其次,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学术水平是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应作为导师考核的重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对研究生的责任心,应在其指导研究生身上以培养质量优劣的方式直接体现出来。第三,应考察导师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近年由于个别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增幅较大,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成果把关不严,此项属于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立即取消导师资格。第四,应在考核中建立激励机制,对考核成绩较好的导师在科研投入、设备使用和指导研究生人数上给予奖励。同时,对考核期内不能胜任导师职责的导师,建立强制退出制度,退出后一定期限内不准申请导师遴选。
四、结语
明确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树人的职责,通过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对导师定期培训考核、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定能遴选出高素质、高水平、能力强的导师,必将推进研究生教育深入发展,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珊,禄保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研究,2011,9(29):6-7.
[2]薛林群.论研究生导师制度亟需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S0):105-106.
[3]周四军.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理论,2009(18):196-197.
[4]罗尧成,曹海艳,孙跃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度内涵、困境及超越[J].江苏高教,2011(3):66-67.
[5]刁承湘.现代社会呼唤现代导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22-25.
[6]王运峰,徐明伟,张屹.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风险管理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20-23.
[7]段冷昕,叶青海.基于培养质量的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5(9):102-103.
[8]王玲.论我国硕士生导师教育行为评价的缺失与错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26-30.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