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可见许多古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楼榭,那么古人是如何给这些古建筑取名的呢?
“楼房”一名从何来
一说是:楼,重屋也,从木、娄声。另一说法是《释名·释宫室》:“楼,言牖户诸射孔娄娄然也。”射孔,指门窗上可以照射进阳光的孔格;娄娄,空疏也。楼房是二层以上建筑,门窗射进的光线更多,室内更显“娄娄然”(空明敞亮),故称“楼”。
天棚为何称“天花板”
天花板即室内顶棚,因特征而得名。“天”,指房子的顶棚位置;“花”,即花纹,说的是房顶的装饰。古代建筑的顶棚,多成棋盘格布置,上绘龙凤、花卉、几何纹样,或做成浮雕图案,故名“天花板”。
“祸起萧墙”的“萧墙”指什么
萧墙即门屏,是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矮墙。古代宫室内当门处有一小墙。客人来见时不会直接见到室内的主人,而需要绕过小墙,方可见到。那堵小墙即为萧墙。
木构建筑的“斗拱”是什么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类似人的拱手形象,故曰“拱”。拱与拱之间垫的上部凿有槽口的方形木块,叫“斗”。《中國古代建筑辞典》对其解释说:“状如旧时量米的斗,所以叫作斗。”
藏书楼为何称“阁”
古代收藏图书的房子,多称“阁”,著名的有文渊阁、天一阁等。“阁”本义指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桩。后引申出“置放”的字义。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说:“凡止而不行皆谓之阁。”图书进入藏书楼,是为了收藏,处于搁置不动的状态,故此类建筑物多称为“阁”。
“阙”是什么样的建筑
苏轼的词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家都耳熟能详。阙本指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阁。其得名,清代汪中在《述学·释阙》中说:“天子诸侯宫城皆四周,辟其南为门,城至此而阙,故谓之阙。”
亭子为何叫“亭子”
亭子有顶无墙,是一种常见的小建筑物。亭子古时候常建于路旁或园林之中,以供行人和游人驻足休憩,它因功能而得名。《释名·释宫室》中的解释为:“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现在看来,买单和埋单其实都是结账的意思,但最早不是这样的。“埋单”一词由来已久,源于广东话。因为广州的饮食业以前有先吃后结账的传统。粤语“埋单”与“买单”中的“埋”与“买”两字,音近义远,这两个词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粤语的“埋”字,有多个含义,其中之一,有聚合、结算之意,如“埋口”(伤口愈合)、“埋份”(参与一份)、“埋堆”(志趣相投者常相聚一起)等。从前做生意者年终结算,叫“埋年”;至茶楼酒肆,食毕开单结账,便是“埋单”。而“买单”一词,源于早年广州开埠,穗港异地间商业票据往来,本地付款,异地取货,当下付钱“买”到的其实只是一纸提单。可见“埋单”“买单”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作为外地人,辨音会意,“埋单”谐音而成“买单”。
我们现在经常拿番茄入菜,也同样把番茄当成苹果、桃一样的水果直接食用。那为什么番茄不是水果而是蔬菜呢?其实,早期人们刚开始吃番茄时,也有同样的困扰。但在1893年,输入美国的蔬菜要缴纳税项,但水果则不用。于是,进口番茄的商人为避税,就坚称番茄为水果。但美国相关部门却做出完全相反的裁判结果,他们称“番茄种植在蔬菜田地里”,而且“番茄在正餐中会出现,但在甜品中很少作为材料”。自此,番茄被分类为蔬菜了。
老爷这一称呼出现在宋元时期,是出自对官吏的畏惧,才使用“老爷”“爷”这样称呼长辈的词语。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称谓被明文规定下来。明朝的九卿、词林和外任司道以上的官可以称为“老爷”,其余小官称“爷”。到了清代,四品官以上称“大人”,五品官以下称“老爷”。由于老百姓见到的一般都是五品以下的小官,所以时间长了,见到什么样的官都称“老爷”,这又有了约定俗成的成分。称官为“爷”,显示了封建官僚高人一等,但他们并不得民心,百姓如此称之,只是由于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