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晨 申屠嘉俊 李小梅 沈琛越 詹 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肩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肩周炎发病率为2%~5%,男性较女性低,好发年龄约为50 岁,临床上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多见[2-3]。探穴针是浙江省名中医詹强教授所独创的针法,对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本研究探讨探穴针法联合运动疗法对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 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肩周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1)病程长短不一,有受凉或者外伤史;(2)肩痛体现为刺痛或胀痛,夜间可加重;(3)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表现为上举、外展、后伸受限等;(4)肩周局部及周围压痛,甚至肩关节周围附着肌肉萎缩;(5)X 线多阴性,骨质疏松、肌腱钙化亦可出现。气滞血瘀型辨证标准[1]:肩部刺痛或胀痛拒按,部位固定不移,暮夜甚剧,舌紫暗或黯淡,可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涩或弦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肩周炎及气滞血瘀型辨证诊断标准;(2)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3)未接受中西医外治或药物等治疗;(4)愿意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1)因颈椎病、肩关节脱位、肩袖受损、骨结核、肩部肿瘤等疾病引起肩部疼痛者;(2)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探穴针联合运动疗法:(1)切点:嘱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放松下垂,寻找经痹点[5],即循肩周经络探查痛点、紧张点等,肩周局部常出现在肩髃、肩前、肩贞、肩髎、肩髃、肩井、臑腧等穴周围;远端经痹点循经切诊选取,肩前外侧可选手阳明,肩前部可寻手太阴经,肩外侧可探寻手少阳经,肩后部则切诊手太阳经;(2)探穴:经痹点做好标记,消毒。押手拇、食指固定皮肤,刺手手持探穴针(皮试针头),斜刺进针1.5~2cm,后改变针刺方向行苍龟探穴法,分层多向,上下左右,探刺2~3 次后,缓慢退至皮下;(3)扫散:运用腕关节的左右摆动使探穴针行青龙摆尾即扫散法,待针身运动滑利后,方可出针;如感难以扫散,可向艰涩处探刺2~3 次后,再行扫散,感针下无阻后方可出针;(4)运动:让病人随意运动肩关节,再次切点探穴扫散,多次重复;(5)拔罐:用一次性塑料抽气罐分别对所有针刺部位进行拔罐,留罐时间为3~5min,取罐后,用干棉球拭去出血并用碘伏棉签消毒出针口周围;(6)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适当休息5~10min,观察有无再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7)治疗频率每周2 次,6 次为1 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选取肩髎、肩髃、肩前、肩贞、阳陵泉[6]。采用2 寸毫针,常规针刺,留针20min。对照组治疗频率每周3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行适度的康复训练。治疗1 个疗程后进行评价。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1)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7]对所有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2)治疗前后采用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CMS)[8]对纳入对象关节活动功能进行评定,包括:疼痛(15 分)、日常生活活动(20 分)、主动活动范围(40 分)、肌力评分(25 分),共100 分。
2.3 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结合VAS 及CMS 评分制定: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显效:疼痛部分消失,肩关节受限明显改善;好转:疼痛略有减轻,肩关节受限略好转;未愈:疼痛无减,肩关节受限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数+显效数+好转数)/患者总数×100%。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治疗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3~53(47.33±3.06)岁,病程5~15(10.00±2.52)个月。对照组30 例,男14 例,女16 例;年龄41~59(48.50±4.61)岁,病程2~24(10.93±5.2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治疗组予探穴针+运动疗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康复训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3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指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3.4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73.33%(22/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气滞血瘀型肩周炎多因长期劳伤,经络受损,血溢脉外,凝滞脉道,不通则痛,活动不利[10]。目前认为肩周炎产生是因为各因素产生炎症因子导致肩周组织发生水肿、粘连、增生等,致使关节疼痛及活动不利[11]。基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秘论”思想认为肩周炎的产生是人体失衡的结果,疼痛与活动不利是人体气血失衡经络的阳性表达,因此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治疗关键在于疏通疾病经络的痹阻点即经痹点,以此打破当前失衡,并通过重建人体平衡以恢复肩周活动功能[5]。
表2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评分比较(分,)
注:治疗组予探穴针+运动疗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康复训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气滞血瘀型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探穴针法是浙江省名中医詹强教授独创的新针法,即经刺以消瘀、浮刺刺入分肉之间松解筋膜、苍龟探穴通行经气、青龙摆尾扫散并切割筋膜、火罐灌注去瘀生新,五法相合,行气散瘀功强效专,临床证明对关节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4]。詹强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关节疾病患者痛点或紧张点位置会随着运动、治疗而转移[12]。考虑原因在于:患者最初痛点是经络痹阻最甚之处,其余痹阻因经气被遏,灌注不足而痛点不显,通过疏通最甚痹阻点后,经气调达,气血自流,则其余痹阻因不通则痛而显现。基于该理论,探穴针联合运动疗法不同于传统针刺运动疗法的留针时嘱患者运动,而是根据患者行主动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从而加速显现的痹阻点处反复操作,为疏通—灌注—遇阻—再通之的过程[13]。加之拔罐放血,祛瘀生新,增加局部血液再灌注,探穴针联合运动疗法能在一次治疗中探寻并消散人体多处经痹点,并引导患者在主动运动中不断重建适合自身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治疗不囿于局部一处,加强单次疗效。研究表明,肩周炎是人体力学、肌肉、韧带失衡的结果,通过松解局部后,其余病态网状结构牵拉随之形成新的病理改变,便会产生新痛点,而运动疗法有利于紧张点的逐一暴露,不断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并有效平衡主动肌及拮抗肌之力学结构,从而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14-16]。
术后强调康复运动是巩固疗效的关键。适时治疗配合康复锻炼,引导患者在充分的修复时间中依靠禀赋行自我调摄、重建平衡之法,做到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以达到“已病与未病”和“治疗与康复”之“平秘”。探穴针联合运动疗法立足中医经络理论及现代研究,兼顾局部与整体,融探穴针法及运动疗法为一体,具有安全高效,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探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临床治疗效果比常规针刺组更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