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黄杰 天等县畜牧站 黄小灵 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周作集 李 铭
天等县自从2002年开展牛的品种改良工作以来,由于加大了投入,逐年培养壮大牛品改队伍、使全县的杂交改良头数逐步上升、受胎率逐渐提高、杂交牛的数量年年增加、规模养殖、适当规模养殖和养牛专业户越来越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纷纷投资养牛业,促进了全县养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天等县天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清理牛栏。
天等县共有13个乡镇124个村委1305个自然村屯。全县共有27个配种站(点)67个人工授精配种员,其中县、乡镇级配种员3人,占配种员总数的4.48%,村级防治员21人,占31.34%,返乡农民工42人,占62.69%,退休人员1人,占1.49%。基本上每个乡镇有2个配种站(点)和3~4 名配种员。东平镇利益村的赵春妹在村里开了一家兽药店,她丈夫李登攀是乡镇畜牧兽医站的配种员,在爱人的影响带动下,她成为目前全县唯一从事牛品改工作的女同志。东平镇江龙村的农胜存配种员,他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虽然他身体有残疾,但是他自从2017年参加培训和跟班学习后,技术水平逐渐熟练了起来,截至2020年12月底,累计完成配种任务335 头。苏良臣同志,原来是小山镇畜牧兽医站的干部,2016年退休后一直坚持牛改工作。特别是那些返乡的农民工,也热爱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天等镇洪岭村农东林同志,2010年从广东打工回来后,2017年跟班学习和参加了培训后,便开始了牛人工配种。几年来,农东林累计配种827 头,受胎也比较高。这些配种员当中,有区、市和县级优秀配种员,通过这些优秀配种员培养和人传言教,扩容了村一级防治员和返乡农民工参与进来的技术队伍。这支以村一级防治员和返乡农民工为主体的牛改队伍,是天等县全面推广牛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提高肉牛产量、助农增收最基础的技术保障。
牛改人员通过不同层次轮流培训、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和探索,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全县的平均受胎率由原来的45%,逐步上升到了65%,近几年来提高了75%。其中,曾经获得自治级优秀配种员的黄美锋同志,黄牛的配种受胎率达到了80%以上;黄就龙配种员后来居上,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黄牛的配种受胎率也达到了85%。据2018 至2020年统计,全县牛杂交改良分别为2013、8938 和10725 头,呈现岀逐年增长的态势。如果受胎率以全县平均70%来计算,今年预计产下牛仔7507 头,以目前市场价格杂交牛比本地牛增收5000 元计,牛改为农民增收3750万元。
随着我国广大消费者对牛肉需求日趋旺盛,种牛和牛肉价格的逐步攀升,从而激发了天等县肉牛产业的发展。有企业老板和外出多年劳务的青壮年,带着全家纷纷回乡投资或贷款,建牛舍、种草和收集农副产品加工养牛。这些养殖户,通过业务部门的多次培训和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他们边干边学,日复一日,逐步积累了养牛的科学知识,养牛的技术水平一年比一年好,辐射和带动了全县肉牛产业的大力发展。杂交牛的存栏数量增加,可繁母牛比例增多、育肥效果越来越好、出栏率提升、产肉率提高。规模养殖、适当规模养殖、合作社养殖等发展形式不断涌现。广西四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拟建设肉牛核心育种场、肉牛交易场、肉牛屠宰加工厂等,引进岭南牛、安格斯牛优质品种,实现“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等养殖合作模式,提供优质种母牛供给合作社和农户。目前该公司在宏魁村养牛小区已引进优良种母牛400多头。宁干乡永乐村的黄就龙村民,2014年从越南打工回来后,拿出所有积蓄,在闲置的坡地上建了牛舍、添置了铡草粉碎揉捶一体机、切草机等机器,购买了56 头后备杂交母牛回来自繁自养,把好的母牛留下来再繁殖,饲养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2020年出栏了73 头牛,收入了98万元,年底牛存栏149头。与此同时,他也兼顾了附近周围的人工配种,2018~2020年共累计配种1269 头。驮堪乡南岭村劳绍般是返乡农民工,也筹集资金养牛,共计养有18头杂交母牛。由于各行各业的人士投资养牛,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和专业养殖户不断涌现,饲养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19年底,全县养殖量5 头以上的养殖户2193家,10 头以上养殖户621家,50 头以上的养殖户25家,存栏100 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有6个;2020年全县已有养牛小区(场)73个,其中54个分布在33个贫困村。饲养200~500 头的1个、100~200 头的6个、10~50 头的676个。龙茗镇三北村那造屯的赵宣敏,是当地的养牛大户,他通过成立合作社的形式把分散的黄牛养殖户组织起来,一起抱团发展,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目前合作社成员20人全部参与养牛,牛存栏128 头。
在发展肉牛产业的过程中,以开发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为主,种植人工牧草为辅,丰富了青粗饲料的来源。广大饲养户充分利用当地的玉米秆、甘蔗尾、花生滕、红薯滕等粗饲料进行加工,然后添加有益生物菌种发酵饲喂,实现青粗饲料多样化,营养均衡搭配,适口性好;在牛源选择方面,以本地或区内的杂交牛为主,北方牛因长途运输、抵抗力下降、疾病会乘机而入;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全面推广舍饲圈养生态环保零排,实行良种良法进行养殖。栏舍内采用木糠、谷壳和粉碎的豆壳、稻草等作为垫料,牛所排出的粪尿被这些废弃物吸收,再喷洒上生物菌种进行发酵变成有机肥。
向都镇定明村黄飞,他种有甘蔗、水果共10多亩,以前全部是买化肥施用。自从开始养牛后,就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加菌种混合发酵喂养,在栏舍铺上垫料作发酵床变成有机肥,实现了种、养循环,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保护了环境。
近几年来,凡是投资养牛的人,由于全面实行了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和牧草种植相结合、适当添加玉米粉、麦麸、米糠、豆粕、花生麸、钙粉、盐、碳酸氢钠等进行词喂,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杂交牛的农户,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养18个月出栏,杂交牛体重达到600 公斤,比本地牛增加一倍的体重,每头增收5000 元以上。驮堪乡,2020年底,肉牛养殖发展到7982 头,养牛产业成为脱贫主攻产业。该乡南岭村村民黄克锋是养牛致富的代表,他曾是村中因学致贫户。2017年他向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争取到了6万元扶贫资金,加上自筹的5万元,在自家闲置的坡地上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栏舍,圈养了13 头肉牛,年底出栏了6 头育肥牛,收入了8万元,扣除饲料成本纯利3万多元,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养牛户普遍认为:“家养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养两头牛,不把银行求;家养三五头,富得直流油。”
大力推广肉牛杂交改良,实行自繁自养的适当规模养殖,不但使农副产品得到了充分利用、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养殖户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