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心理逻辑生成文本价值

2020-05-30 10:48王莉琼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

摘要: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从“知”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读通、读准、读懂、读透等重要环节,选择恰当的方式打通每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心理逻辑

学生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高,需要遵循其心理建构的逻辑,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常常需要经过从“知”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读通、读准、读懂、读透等重要节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打通每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可行路径。下面以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的《诫子书》课例说明这个问题。

一、教学过程简析

(一)读通家书

教师投影未加标点的《诫子书》,请学生断句并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全文,尽量读出韵味。

简析: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对于借班上课,这也有助于了解学情,为下面的教学进程预热。

(二)读准家书

引导:诸葛亮是“相”,更是“父”。據此再指导学生朗读,先用“训诫”的语气读,要表现出丞相的冷静与智慧;再用“劝诫”的语气读,要表现出父亲的殷切期盼。

简析:读中品味“训”与“劝”,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其内容和蕴含的情感。虽然学生未必能很好地读出“训诫”和“劝诫”的不同语气,但这给了学生一个方向,抓住“诫”的内容,反复诵读体味,才能读准家书。

(三)读懂家书

1.体会“身体力行”

投影:关于淡泊……关于节俭……

简析:淡泊、节俭是《诫子书》的核心内容,教师精选相关材料,让学生明白诸葛亮不只是要求儿子做到淡泊、节俭,自己始终身体力行。《左传》曰:“大上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纵观诸葛亮一生,可谓“三立”兼备。《诫子书》是言教,更有身教。由材料可知,淡泊、节俭已然成为诸葛的家风,传承至今。

2.体会殷切期望

投影: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简析:这是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缘由,由于自身肩负兴复汉室的重任,无暇亲自教育儿子,而最放心不下的则是儿子的成长与成才。只能以家书诫之,期望儿子能成“重器”。这又何尝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期望!

3.体会榜样的力量

投影:诸葛瞻严词拒绝了敌方招降,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时年瞻37岁,尚仅17岁。

简析:历史是最好的证明,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忠烈成就了诸葛一门的千古美名。至此,学生已读懂家书深远的教育意义,他们读之思之,当能躬身自勉。

(四)读透家书

1.聆听先贤教诲,感受先贤智慧

投影: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诸葛亮《诫外甥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诲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家书》)

简析:拓展阅读,由诸葛家书延伸至先贤家书。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封封家书中,包含着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智慧,蕴含着崇德向善、勤勉治学的理念,洋溢着“父欲令子善”的真情,可以说这些家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谆谆教诲。

2.学生谈个人体会,师生点评(略)

二、观课感想

1.效率意识是目的性起点,以学定教是技术性起点

“高效语文”提出者胡家曙老师认为:“高效语文的目标归结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手段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这两个范畴统一的原则是:学生的学决定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而看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是看课堂上老师教了多少内容,课上得多么行云流水,而是看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是否增加了新的认知,有没有新的收获,是否有发自内心的满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高于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诫子书》的语言、内容乃至表达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这是学生“已有的图式”,教师如果还像上新课那样,由文言字词解释、语句翻译再到内容概括等,课堂或许很流畅,一问百应,气氛很活跃,但却是“繁茂的荒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2.在文本价值和学生心理逻辑的共振中实现教学目的

统编教材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力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其教学价值往往是多元的,那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核心教学价值便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诫子书》所在单元的单元提示:“本单元课文,从不同侧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综合这些因素,本节课的核心教学价值是人文教育。教者据此着力“建立新的图式”——侧重挖掘家书的内涵,结合学生学习思想实际,予以有效拓展,实现了“文”与“道”的有机统一。教学中,教师以“读”为抓手,先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由读通而读准,再链接相关资料进行品读,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体会、感受,探寻“书”中“真意”,进而落实读懂、读透。“读通——读准——读懂——读透”,由言到文,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人一文,由诸葛亮之期望展现其三代忠烈、千古美名,由诸葛亮之家书推广至先贤家书。整节课给学生以崭新的视听和认知。这种基于学情,基于文本核心价值,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追求的高效教学。

3.从习文到树人,从文本到文化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统编教材更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认同和自觉传承的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传承文化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其显著特点是:譬喻其理、箴规子弟。教者抓住家书的引领、熏陶、规劝、训诫等作用,精选材料,从诸葛亮的《诫外甥书》到《曾国藩家书》,引领学生“聆听先贤教诲,感受先贤智慧”,以开启心智、陶冶操守、修身养德。也许学生的阅历尚浅,还不能真正体会“书中真意”,但自古以来,中华优秀文化就是这样,通过一代代的耳濡目染,古老的智慧得以流传,中华文明的道德谱系得以建立,民族文化得以繁衍。

4.精益求精,打磨教学细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经常性意念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个课堂,即使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框架科学,也可能存在值得打磨的教学细节,这应该成为我们教学优化的正常意识。以这节课为例,首先,揣摩语气朗读环节,教师指导不够。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训诫”和“劝诫”的语气究竟怎样读出不一样,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有示范性指导。其次,“学生谈个人体会”环节,教师点评的针对性不够。另外,宜布置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名人家书,如傅雷家书、鲁迅家书等,以进一步领会家书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所承载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胡家曙:《高效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王莉琼,安徽省巢湖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