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言奠基,以文章辨义,以文化启智

2020-05-30 10:48任明新
学语文 2020年4期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做到文言、文章和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学应当从语言入手,以文言奠基,以文章辨义,以文化启智,三者由浅入深,逐级提升,达到“三文”合一。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将文言阅读能力铺垫得扎实有效,才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透彻,才能获得真实的生命感悟。

关键词:以文言奠基;以文章辨义;以文化启智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千百年来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蕴含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培养文言阅读能力,还要破译文言文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密码,从中汲取语言与思想精华,并以此关照学生的成长。

从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看,偏重于文言阅读中文言语句疏通、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语感培养,偏重于文章思想内容分析、作者感情态度把握、写作思路梳理、人物性格分析,但是往往忽略文化内涵的探究,缺少文化智慧的领悟,也就把教学仅仅停留在读背课文语言层面上,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生命成长。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理想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做到文言、文章和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学应当从语言入手,以文言奠基,以文章辨义,以文化启智,三者由浅入深,逐级提升,达到“三文”合一。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将文言阅读能力铺垫得扎实有效,才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透彻,才能获得生命真实的感悟。

一、以文言奠基

从文言起步,就要紧扣住语言文字本身,指导学生读得顺畅流利,翻译明白晓畅,积累文言词语,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行动中。

(一)依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好课文

《三峡》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简练生动、文笔绚烂的写景抒情散文,此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有节奏感。在朗读指导上要别出心裁,可以试着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怎样读出呢?教给同学们两种方法:一、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二、读出四字词语或七字诗句的节拍。

屏显: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屏显:读出四字词语或七字诗句的节拍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出音韵之美,读出味道来。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就有了初步感知。

(二)用多种方式积累语言

很多时候,我们指导学生积累语言,通常是在翻译课文过程中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但是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使用词语特点,指导学生注意近义词使用现象。比如《三峡》一文写山水就用了很多意义相近的写山写水的词,可以先试着辨析。

这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特别注意文中带“山”旁的字和它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的意思。

屏显:带“山”旁的字和它的意思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重岩叠嶂

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绝巘多生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屏显:带“氵”旁的字和它的意思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飞漱其间漱:shù,冲荡。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

再如,《诫子书》一文较少有一词多义现象,但是此文特别强调“静”的力量,“静”的作用。可以在疏通文意之后,引导学生探究“静”的本义。

屏显:静,jìng,从青从争。

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虽然表面看是词语本义探究,但是对于学生理解本文所强调的“静”进而静心思考与做事大有裨益。

当然大部分的文本,教师还需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后作语言积累,掌握文言词用法的一般规律,这样为探究整篇文本思想内涵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作铺垫,这也是理解文章深化文化内涵的基础。

二、以文章辨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时,焦虑程度就会偏高;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学起来也会轻松。根据此研究结果,教师可以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探究文章内容的主问题上去。具体落实在教学行为上可以这样做。

(一)以恰当的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探究文本内涵

文言阅读可以通过破解文本内涵的主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文言疏通和翻译,比如教学《三峡》第二段时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欣赏三峡水之美”,指导学生完成下面填空:

看了郦道元笔下夏天的水,我明白了:为什么这里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这里水势大,你看___,___。這里水流急啊,比如___。

学生能从原文中找到描写水势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然后译出意思,教师通过追问,强调“沿”和“溯”是一对反义词。再从原文找到写水流急的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教师追问理解此句从侧面写水流之急,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对比也是夸张手法,表现水流之急。

在此理解分析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从后两句写水特点,你想到李白哪首诗?

学生能想到《朝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课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意思一致。

(二)白文互译,让学生对应相应的原句

如在《诫子书》教学中,可以试着这样设计——教师说翻译,学生说原句。

以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做到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宁静专一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指导学生梳理文本叙述或者论述结构层次

在《诫子书》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说说本文论述层次:

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双重否定句强调论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进一步论证静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珍惜时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以文化启智

从目前一线教师文言教学现状看,大部分文言教学还停留在文言和文章两个层次上,文化层次较少涉及。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应对中考和高考,一篇文言阅读能教好前两个层次已经足够了。然而我们发现,文言阅读仅仅停留在文言、文章两个层次的教学是不够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如果是现代文阅读,有了前两个层次教学,那就大体可以完成了。但是文言阅读教学,还需要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挖掘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用,为学生成长奠基。拓展文章深层文化内涵方式不一,可以根据文本体式设计拓展。

(一)拓展名句印证,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

比如在《三峡》教学结束时,可以设计“印证名句”这个环节:

本文中对三峡很多精彩描写,在其他作品也有印证,请你读后辨析其对应原文哪几句。

1.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郭沫若《蜀道奇》)

讨论后明确: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刘白羽《长江三日》)

讨论后明确: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刘白羽《长江三日》)

讨论后明确: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拓展名家对作者评价,增加对作者地位了解

对《三峡》作者郦道元的山水作品水平,历史名人曾有过高度评价。明人张岱曰:“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三)跳出课内,在更大文化背景下看问题,汲取精神滋养

对于《诫子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内,还要跳出课文之外,看看诸葛亮所强调的“静”的文化力量——说说静的力量:

屏显:这是老师自己的书房图片,墙上挂着老师最喜欢的书法作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读出来,说说老师为何最喜欢这幅书法?学生讨论后明确:为了静下心来读书和写作。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实早在先秦时,儒家经典《大学》就强调“静”的力量。

屏显: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可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做好事。

其他学派也强调“静”的力量。

屏显: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佛、道、儒三家都强调“静”的作用,都强调静能产生智慧,可见我们也要重视“静”的力量,静下心来专注学习。

(四)用发展眼光,了解文本相关人物和情节发展

再拓展和文本直接相关的人物成长情况——诸葛瞻最后在父亲谆谆告诫下成长怎样?

投影展示: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三国志·诸葛瞻传》)

师生协同读懂这段文字,理解这篇《诫子书》中诸葛亮对八岁儿子诸葛瞻谆谆告诫以后,真正发挥了其教育引导作用。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警戒自己。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七至九年级学段文言教学“目标与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要落实其中“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这在保证文言疏通和语言积累基础上,理解文章表达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梳理作者思路等教学方式可以做到。但是要“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就必须有深入的文化拓展方可做到。

综上所述,理想的文言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在做好语言积累、文言疏通基础上,以文章辨义,全面把握文本思想内容、作者情感、人物形象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文化内涵,便可以从中汲取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人生智慧、美学内涵、精神激励,从而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真正做到三“文”合一,逐级提升,就可以把文言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作者:任明新,安徽省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正高级教师)

[责编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