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杭 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 福州 350000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人类因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非特异性,且部分病人无明显过敏原存在,易漏诊和误诊,在大熊猫中也未有此类疾病的报道。该病在临床症状上极易与大熊猫的普通胃肠炎、寄生虫病以及饲料不清洁、精粗饲料比例不当等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统紊乱相混淆。
福州一号大熊猫,中老年,雌性。由于以往患有慢性胃肠炎,常因季节变化、饲料改变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精神不振、食欲差、腹痛、腹泻、频繁排黏液等,采用对症抗菌止泻治疗后会缓解症状,但不根治,反复发作。2015年6月起由于主饲料改变,从以笋为主食逐渐变为以竹叶为主食后就食欲减退,日均粪便量从原来的6 kg骤降为3 kg,排黏液次数从月均1次变为月均3次。排黏前后还伴随着腹痛、腹泻,粪便中水分多,带有气泡和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气味酸臭。兽医诊断为普通胃肠炎,采用抗菌消炎、收敛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物治疗为主,此外每天早晚2次口服健脾膏15片,并注重饲料、饮水清洁等综合调理。通过上述治疗并不见明显效果,该大熊猫常蜷卧或蜷坐于兽舍一角,神情呆顿,活动量逐渐减少,食欲不稳定,被毛干枯易断,日渐消瘦。体重由2015年5月的110 kg降低到2016年2月的98 kg。
发病前(2015年3月)、发病后(2016年2月)、用药后半个月(2016年3月)以及用药后8个月(2016年11月),分别进行抽血检查,结果见表1。从2016年2月的血液检查报告单与发病前的2015年3月的血液检查报告单对比来看,不仅电解质水平偏低,还出现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嗜酸性细胞百分比远远高于健康大熊猫。经治疗后,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粪便检查没有检出寄生虫虫卵,排除寄生虫感染。
由于几个月以来按照大熊猫普通胃肠炎进行治疗不见成效并且该大熊猫血液学检查明显异常,所以联合福州总院消化内科主任以及福州熊猫中心兽医进行会诊。会诊后认为疑似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2016年3月开始,每天服用1次甲泼尼龙(16mg),第5 d后每天服用1次甲泼尼龙(12mg),第8 d后每天服用一次甲泼尼龙(8mg);第10 d停药1 d,第11 d服用8mg,再停药1 d后,再服用8mg。在治疗期间每天早晚服用整肠生各2粒。此后加强饲养管理,调节青粗饲料比例,长期服用健脾胃的中成药等保健品,增加兽舍消毒频率。
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半个月后血液检查可见血液中嗜酸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见表1)。虽然这个指标还是高于健康老年大熊猫的指标,但该大熊猫精神活跃,活泼好动,食欲旺盛,大便正常呈竹节状,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服用药物后的几个月,该大熊猫排黏次数明显减少,不再有频繁腹泻症状,食欲旺盛,被毛恢复光泽,每天平均粪量达7 kg,体重逐步恢复到108 kg。8个月后的血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细胞百分比降低到与健康老年大熊猫相当,白球比恢复到接近正常值,电解质也恢复到健康水平。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在人类病例中属于罕见疾病。该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也无确切的诊断标准。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理活检证实肠胃道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当然首先应排除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胃肠道疾病。目前为止并未有大熊猫患此疾病的报道,我们首次采用甲泼尼龙等激素治疗该病有效。该文中大熊猫疑似患有该病,是根据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来判断,但并没有像人类一样使用胃肠镜检查。虽然在口服甲泼尼龙后效果良好,但因缺乏大量研究样本,还有其他干扰因素等,并不能确诊。所以该病例只是粗浅讨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兽医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表1 一号大熊猫发病前后血液学检查结果
致 谢 感谢在论文撰写中得到海峡(福州)熊猫研究交流中心高级兽医师修云芳、徐素慧以及助理兽医师林琳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