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 要】为了落实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缓解农村教师师资力量短缺的现状、公平教育的展开以及扩大地方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小学全科教育专业的上升空间,考察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必要性并尝试地方性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培养适应本地农村发展的小学全科教师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中尤其是农村学校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短缺也成为了急需考虑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完善了统一公开招考制度,使教师队伍得到了较全面的补充。尤其是2015年后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和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更是在教师待遇保障和补充上都有了改善,但是农村教师在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作为服务于地方的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山西省晋中地区为出发点阐述师范类高職高专院校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必要性并实践可以培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小学全科教师。
一、关于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先行性研究
近年来全科小学教师的理念已经被认可,也出现了许多基础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获得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方面作为偏远乡村地区现实的需求而着力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以解决教师短缺问题。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定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扩大双语教师、音乐、美术、体育等薄弱科目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以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失衡等问题,即面向农村,服务小学成为基本方向。比如河南、河北、广西、重庆、湖南等地,培养立足于“向农性”,通过定向、免费、多科教学、本土化等方式培养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并期望可以胜任农村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快速补充农村地区教师短缺的现象。
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等发展要求的不同而采取有效的实施方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教师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新型教师模式。
经过几十年发展和经验的总结,各地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已经成为为各地方培养教师的一个主要基地,为各小学输送后续力量的主要场所。所以师范类高职高专的定向培养的职责就变得显而易见了。也就是地方师范类高职高专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招生并培养适应当地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小学教师,从而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输送到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为目的。
二、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需求
(一)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教师普遍以公开招聘、“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等方式渠道选聘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存在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以左权县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的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15%,30-50岁教师占到总数的72%。虽然从数据显示这样的年龄结构是较为适合学校的发展的,但是从教师的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结构并没有满足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还是存在大量农村小学教师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对多科教学教师的需求。所以这样的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有待考察的。
(二)农村教师流动性较大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很多教师更倾向于去城区的学校,甚至有暂时先工作,然后调回城等现象;另外由于乡村较为偏远,各方面的不便条件使来自城市的教师不适应当地的环境、生活习惯,将精力集中在各种招聘考试中,而忽视目前的工作;来自外地的教师又由于陌生感、孤独感、社交等方面的困难,难以融入到乡村中,很难扎根于当地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对山西省左权县18所小学进行调研发现,只有两所学校可以配齐全部课程的教师,三所基本没有小课程相关教师,剩余学校均没有配齐小课程教师。也就是说对于“语数外”大课程较为重视,但是对于“音体美、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小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贫乏,产生了结构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的影响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体系
师范类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面向的是小学和相关教育类培训机构,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加偏重的是学科知识、专业系统理论,尽管也有基本功的训练和艺术方面的学习,但是对于小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各科教学教法方面的学习较为匮乏。虽然学科较多,但是很难适应从事小学教育。
(五)农村教育价值观的培养不完善
农村文化是不同于城市文化的,同样农村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我们现阶段对教师的培养方式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方面普遍都是以城市为主的价值观,从思想、方法、形式上都潜移默化地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看成是一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的结构很明显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毕业走向农村小学后会将城市作为标准从而在心理和情感上有很大的落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方面就是适用于城市或者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理论化的知识在农村的教育环境中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教育环境中很难适应,产生懈怠的情绪。
(六)生源方面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都来源于山西省各个城市、县城和农村,培养本土教师正是因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皆植根于当地,所以身份认同感、情感归属感都更适合培养具有本土化的乡村教师。只有实现定向培养才能真正培养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队伍,才能培养更优秀具有本地生源、本地培养和回本地乡村任教的小学教师。
为了满足以上几方面的需求,以地方院校为基础培养本土化的全科小学教师是十分有必要的。定向培养本土化的全科小学教师不论是从针对性上还是可持续性发展上都可以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出发点考察培养定向全科小学教师的可行性
在中师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师范类高职高专以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为地方小学和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第一,生源本土化的培养可以为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点培养适合当地发展、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师资力量,解决山西省晋中农村地区教师紧张的问题。
第二,针对全科小学的教育发展要求,从开设的课程上看一方面专门把教师基本功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开展了相对应的小学教法课。这样就把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了实践的机会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
通过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等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养成训练。还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小教专业毕業的师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实习和见习让学生适应教学环境,更快的融入到毕业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三,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山西省地方特色课程,比如晋商文化等。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农村和积累情感的课程,更早的了解农村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和重新思考职业发展。当然在这方面还需有发展空间的,目的就是通过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了解农村教育和认同农村教师身份的教师。由无奈的选择变成主动参与,这也是学校需要具体改进和实施的方面。
要发展农村教育,拓展学校的招生空间就是要培养那些农村学校需要的、能够留住的、干得好的、对农村教育事业充满感情的、有职业认同感的教师。晋中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与农村的学校联系、合作培养来自于本地区生源的定向小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保证定向培养的人数和学科的方向性;专业灵活配置,在不削弱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小学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学习,深化对小学全科教育的意识。改变学生对于小学教师的固有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廖军和,金涛.“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论坛,2016(1)):22~26.
[2]王雪光.高师院校应建立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基地[J].高教研究,2009(4):143~150.
[3]周兴民,程含蓉.浙江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施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8(6):5~8.
[4]张虹.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地方经验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