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转移瘤的MR诊断分析

2020-05-29 18:40曹婷婷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诊断分析磁共振

曹婷婷

【摘 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脑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0月,将50例经磁共振(MR)增强扫描的脑膜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病变形态、信号以及分布特征。结果:增强磁共振扫描能够直观观察到阳性表现,依据病变位置:硬脑膜型、软脑膜型、全脑膜型分别为31例、12例、7例。结论:增强磁共振检查,能够提高对脑膜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

【关键词】:脑膜转移瘤;磁共振;诊断分析

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肿瘤,脑膜转移瘤(MC)又被称为脑膜癌病,通常是由于恶性肿瘤通过血行性转移、肿瘤侵袭脑膜的一种恶性病变,同时也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一旦患病若得不到有效的诊治,极易加快患者病情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往,临床上在对脑膜转移瘤进行诊断时,由于影像检查对脑膜转移瘤的检出率较低,以至于耽误了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最后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据众多学者研究发现[1],采用磁共振(MR)进行诊断,具有良好的效果。此次研究以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脑膜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说明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6月—2019年10月,将50例经磁共振(MR)增强扫描的脑膜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4例、16例,年龄19—76岁,平均(47.5±1.5)岁。原发肿瘤类型: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分别为9例、13例、7例、5例、10例、6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癫痫、昏迷嗜睡分别为16例、9例、13例、4例、8例。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均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采用超导型MRI机(西门子;型号:MAGNETOM Skyra)进行平扫头颅水平轴为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按照体重0.2ml/kg进行静脉推注。在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进行头颅轴位T1WI、冠状位T1WI、矢状位T1WI进行扫描。

2 结果

2.1 磁共振(MR)增强表现

所有患者经磁共振增强扫描后均表现为阳性,其中患者表现为硬脑膜型、软脑膜型、全脑膜型分别为31例、12例、7例。硬脑膜型:15例为结节型患者,全部表现为颅板下硬脑膜单发团块影,并呈现环状以及块状,能够观察到脑膜尾征,其中乳腺癌、肺癌以及鼻咽癌分别为9例、4例、2例。10例为线样增厚型患者,均表现为颅板下硬膜上线状、条状强化,其中肺癌、鼻咽癌、直肠癌、乳腺癌、肝癌分别为5例、3例、1例、1例。6例为混合型患者,全部表现为硬脑膜广泛线状、条状伴结节状、丘脑强化,其中原发病为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分别为4例、1例、1例。软脑膜型:没有发现患者存在结节型表现。5例患者为线样增厚型,全部表现为小脑半球脑表面、沟回状。原发病:乳腺癌、肺癌、胶质瘤分别为3例、1例、1例。7例混合型患者,均表现为脑表面、脑室内以及室管膜下不规则条带状结节状强化灶。原发病全部为肺癌。全脑膜型:2例患者为结节型,全部表现为结节状强化信号,原发病均为胶质母细胞瘤,4例患者为线样增厚型,全部表现为小脑表面脑沟回状线状强化,原发病全部为乳腺癌。1例患者为混合型,全部表现为双侧小脑表面线状、结节状强化,原发病全部为肺癌。

2.2 临床特点

在全部患者中,34例患者伴有脑实质内转移,14例患者存在全身淋巴结转移,18例患者存在肝转移,4例患者存在肾上腺转移,5例患者存在脊髓内转移。

3 讨论

脑膜通常分为三层,即硬脑膜、蛛网膜以及软脑膜。硬脑膜有具体划分为两层,即颅骨内侧面的骨膜、大脑镰与小脑幕的裂隙内折叠而形成。蛛网膜、软脑膜一般统称为柔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的腔隙被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含有较多的脑脊液[2]。对于正常脑膜来说,利用磁共振进行平扫通常不会显示,对双侧颞部进行T1WI扫描,时不时的能够观察到细线状的信号影[3]。由于硬脑膜内存在较多的毛细血管网,所以通过早期注射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的早期硬脑膜,多呈现光滑且不连续的细线状强化;由于软脑膜血管基膜多表现为完整,且连续的紧密连接,加之蛛网膜缺乏血管,因而柔脑膜并不强化。特别是在增强磁共振扫描时,正常脑膜强化长度通常小于3厘米,然而当脑池、脑裂、脑沟等位置的脑膜发生明显强化时,则脑膜表现为异常强化。

由于脑膜转移瘤极易累及硬脑膜软脑膜,因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硬脑膜型、软脑膜型以及全脑膜型。通过对硬脑膜转移较的病灶进行磁共振扫描,多表现为颅板下方结节、团块以及条状增厚影,对于小病灶却观察不到征象。对于软脑膜转移瘤来说,磁共振扫描一般无法检出,且观察不到直线状、结节状的征象[4]。脑膜转移的间接征象通常存在脑水肿、交通新脑积水等,在此次研究中,全部患者均能够观察到病变附近存在脑水肿,伴有交通性脑水肿的患者仅有数例。由此可见,磁共振平扫在诊断脑膜转移瘤时,无法对病变的边界、数目进行明确,所以应依据磁共振增强进行扫描。

在对脑膜转移瘤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时,按照病变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结节型、弥漫增厚型以及混合型。这一般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存在着较大关系,腫瘤细胞往往以弥漫性生长、局限性生长的方式进行生长。弥漫性生长的肿瘤细胞通常顺着脑表面以覆盖状异常增殖,在累积硬脑膜时,多表现为顺着颅骨内侧面以及大脑镰、小脑幕进行生长,且无法伸入脑沟内;在对软脑膜进行累及时,能够伸入到脑沟内部,且表现为弥漫性强化。局灶性生长不但能够单独发生,同时也能够伴有弥漫性生长,特别是肿瘤细胞在脑膜表面、蛛网膜下腔积聚时,多表现为大小不相同的结节状强化。

综上所述,增强磁共振检查,能够提高对脑膜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朱震方,李健,邵勇,等.磁共振DWI联合MRS对胶质瘤分级及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7):1-4.

侯丽娜,韩存芝,张建新,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中的应用[J].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8, 30(12):846-849.

刘刚,步鹏,韩存芝,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AE1/AE3在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8, 30(12):834-837.

侯丽娜,韩存芝,张建新,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中的应用[J].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8, 30(12):846-850.

猜你喜欢
诊断分析磁共振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瑞典研究人员将核磁共振时间缩至1分钟左右
发动机自动熄火故障的诊断分析
电网发展诊断分析管理
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乳腺MRI与乳腺X线诊断导管原位癌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