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胜
摘 要:问题,作为贯穿教学的线索,不仅是师生互动的基点,更是思维的起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认为要加强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改善教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以此发散思维,提升思维。本文将结合实际从观念、氛围、探究及指导四方面,具体阐述数学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72-02
根据新课改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确保课堂参与度。然而,现实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沿袭传统,以单一讲解代替学生思考,导致教学死板,缺乏灵活性。对此,笔者认为要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让其在问题的分析、探究中发挥能动性,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一、突出主体,转变观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趣味情境中思考,无形中培养问题意识,对将要探究的内容充满期待,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基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对所学内容产生探究欲望,以此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鼓励其自主探究,在思考中闪现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兴趣,就可给其讲述猴王给贪婪的小猴子分桃的故事,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将其引入到问题情境中,随后引导:你觉得猴王聪明还是小猴子聪明?对此,学生开始思考:为什么猴王要用这样的规则分桃?此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充满了好奇,教师便可自然导入新课: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商不变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便在兴趣与问题的驱动下进入课堂,开启神秘的探究之旅。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学生兴趣已经被调动,但是并没有掌握要点,仍要注意兴趣的维护,适时回顾故事情境,密切关注其思维发展,以此保证课堂效率。
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探索,以此促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围绕导入时的问题展开引导,不断深入。
二、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有效的数学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多鼓励肯定,让学生每一次鼓起勇气的回答都能得到回应。长此以往,就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刻板的单一、枯燥印象,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勇敢质疑。
在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距离太远,40分钟的课堂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鲜少有互动交流的机会。对此,就要借助氛围的营造改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存异,以此活跃思维,让问题带动思考,给课堂带来活力。
仍以上述“商不变的规律”教学为例,在讲解完要点后,进入练习环节,就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能不能这样写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随即有了结论,开始思考如何说明,这时不要急于交流,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其围绕问题说明原因,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在这一过程中促进思维发散。之后,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要保证最后的结果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在这一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如何改正呢?将学生思维拉回到课堂,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引导学生联想、猜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独特的认知体验。
借助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无形中锻炼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鼓励其认知、发现,在面对问题时能自主分析,尝试解决。
三、创造机会,促进探究
一直以来,提问的权利都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提问的意识,严重阻碍问题意识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尝试放手,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其主动提问。
在素质教学背景下,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给其创造主动提问的平台,让其在发现和探索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尤其是在关键处,根据学生思维的需求点拨,让其能在质疑、分析中直面困难,勇往直前。
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为例,教师可布置操作任务,让同桌两人合作计算梯形面积,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针对学生问题与其交流,像有的学生就提出:现在要知道梯形面积如何求?但是只有这一个梯形,能解决吗?这个关键问题提得很好,正是课堂教学的要点,对此,就可点拨:如果一个梯形不行,不妨用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来探索。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产生互动,帮助其解决了问题,还推动了教学,使学生投入到更深入的思考中,以促进探索。之后,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像“是否能联系之前的面积公式,如三角形、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就可顺水推舟,帮助学生一层层拨开迷雾,逐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只要给他们提供平台,他们就能大放异彩,给我们许多惊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提问,直面学习中的困难,大胆尝试,不断挖掘学科中的宝藏。
四、加强指导,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要鼓励质疑,还要从问题本身出发,积极渗透提问方法和途径,完善学生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疑点,不断追踪,形成问题,以此开启探索之旅。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格外重视,尤其是在新旧知识点的交界处,要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引导,让其清楚地知道疑点所在。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其对问题探究的感悟,还能有效内化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倾听,纠正表达,并促进改正。此外,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问题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其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联系实际解决,以此感悟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利息与利率”时,考虑到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认知经验,教师可设计实践活动,让其去银行调查、访问,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一环节,考虑到活动有难度,可适当具化: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观察存款和储蓄的过程,记录相应的储蓄利率。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利率是多少”“存不同时间对应的利率有什么变化”等问题。由此,学生就能从生活中学到很多,回归到课堂后就能学得更扎实,解决相关的问题也能游刃有余。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一定要在课堂上,生活中很多数学问题都是培养的好机会。对此,教师要联系现实展开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问题中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求证,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教学落实到位。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保护、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充满兴趣去探索,逐步学会思考、分析。长此以往,就能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不断优化学习效果,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将新课改目标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冯彦铎.激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实施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9,(9).
[2]陈根芝.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黑河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