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研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2020-05-29 08:21陆启龙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职生美术课德育

陆启龙

摘 要: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是培育德行的一种可行教学方式。通过在研学氛围中渗透德育行为、在培育能力中渗透德育精神、在树立榜样中渗透德育人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践行德育思想。

关键词:中职生;美术课;德育;研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18-02

中职美术课堂是德育思想渗透的主阵地。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政策,强调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职生作为德育主体,思想活跃,渴望被认可,自我意识强,渴望与成人一样平等相处,倡导自由,反对权威。他们处于一个反抗、自卑、自控能力差和学习动机缺失的年龄段。因此,中职生的德育思想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是学生共同的爱好,然而美术课程作为德育媒介,并没有充分体现德育功能,许多教学仅靠PPT展示艺术品,夹杂浅层次的艺术解读,教学方法传统陈旧,不但没有彰显艺术传承和育人精神,更是耽误了懵懂少年追寻自我,错失“三观”引导的关键期。因此发挥美术课堂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教师打破校园围墙界限组织了一次研学活动,通过在研学氛围中渗透德育行为、在培育能力中渗透德育精神、在树立榜样中渗透德育人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践行德育思想,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一、营造研学氛围,渗透德育行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是研学实践活动的开端,也是渗透德育行为的路径。在教师和学生达成共同意愿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路径。研学与传统校园内的教学方式不同,更多展现的是社会需求的专业与能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养成德育行为,学会学习,获得各种社会能力。

如在研学途中,由于人数较多,交通工具众多,教师选择了能够供集体使用的公交车,教师作为组织者和观察员观察学生在坐公交中是如何践行德育行为的,以学校到博物馆的公交线为路径,途经11站。途中,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抱小孩和老人让座的文明行为,大部分学生从坐客转换成了站客,直到目的地。进入展厅,大家毫无例外地端正了自己的言行,保持着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观看展览中保持安静,不动手、不多言等良好行为,还积极主动与老艺术家进行交流、合影留念。事实证明,营造一个适合的氛围,对于端正品行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育鉴赏能力,渗透德育精神

“触类旁通,启发实多” 是培育学生艺术鉴赏的基本能力,也是渗透德育精神的手段。的中职生美术课研学过程主要还是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首先,艺术家将自身体会到的生活之美具象化,并展览出来供参观,那就是弘扬生活大美的厚德精神。其次,培养学生在自主选择喜爱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精湛的艺术品吸引、震撼,作品中散发出来的专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厌其烦的精雕细琢技法以及孜孜不倦、耐得住寂寞的求真精神等,会激发其学习欲望。

在鉴赏中,为了获得知识,学生还运用手机搜索了解画家的简介与成就。如在欣赏郭北平《东方红》油画作品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这幅画创作过程的花絮视频,充分展现了学生在学习专业方面萌发了追根究底的学习精神,这种德行与艺术创作者的工匠精神异曲同工。绘画内容呈现了老一辈革命伟人们的画像,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和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同时,学生还认识到,画好一张画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辛苦,研究人物造型,推敲人物姿态以及人物之间的穿插组合,为追求人物的精准度对照人物照片反复仔细调整,力求完美的精神很令人震撼。

通过校外研学活动,可以有效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鉴赏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参观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看画,更愿意去欣赏画家作品中个性部分以及溢想自己的作品中是否有这些复杂变化,唤醒求同存异的执着和研究精神,形成自律、自省、自探讨的氛围。这样的研学氛围既不放任也不严肃,但是极大地牵引着学生的学习目光,弘扬了爱国注意精神。

三、树立美术榜样,渗透德育人生

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树立人生的榜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要求教师专业素质过硬,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艺术的人生意义,有助于构建可持续教学的专业目标。对于美术生而言,当地知名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楷模。

(一)通过艺术家的弟子,认识文化传承的力量

以徐士林画展开幕式上的弟子讲话为例,通过弟子讲述学习艺术期间的经历,展示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艺术的艰辛。“没有画册,只能靠老师手把手传授;画画资源匮乏,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画画就成为提高技艺的途径之一;为了学好画,要经常到老师的家里拜访,请教指点;虽然学习原作范画更利于学习,但是机会不多,产量也不高;当时学画不知道累,因为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的事搞好了,机会也来了,考取了美院,毕业后回到地方,从事教育宣传服务工作”,等等。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故事,师生在交流中,学生反馈:“通过艺术家回忆成长的经历,我很有感触,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前辈有很大差距。”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德育人生该怎么走,也使教师认识到,文化传承有助于学生确立人生目标。

(二)通过艺术作品的捐赠,认识社会文化的价值

徐士林的作品,深受老百姓喜爱,市文聯、市书画家协会和市博物馆协助组织了徐士林个人书画展,为了弘扬宿迁文人精神,用饱含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的作品激励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热爱家乡。徐士林捐赠了自己部分作品给宿迁博物馆,这正是艺术家为宿迁文化事业留下的一份无私大爱,展现了新时代宿迁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通过艺术家个展,认识优秀的德育人生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告诉我们艺术需要渗透时代的精神才有展览价值。成功的艺术家竭其一生精力从事艺术创作,志在凝聚一种内在精神,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并给人以独特的共鸣。以此通过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出课堂,观看艺术家的个展,体会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同时见识了成功人士终身成就和达到的高度,从而认识到优秀的人生。

人们的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时代,互相尊重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而赢得尊重的“捷径”就是修炼德行。德行好,艺术家表达出来的作品就会受到感染,周围的人看了身心也会很放松,大家就愿意接受他的作品。徐士林的画展出现的弟子众多,朋友捧场,场面热烈,种种体现出来的就是优秀德行的典范,学生们心灵得到的滋润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职美术课,创新研学活动中渗透的德育思想,有助于教师改革美术课程,拓展教学区域,走进社会,践行德育行为,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的真实情感。

根据教育部德育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践行德育创新实践,构建优良的德育环境,引导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式的体验。同时,提升自身德育素养,通过深层次的艺术精神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只有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才能塑造成功的艺术人格。

参考文献:

[1]陈鸿.试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融入[J].文教资料,2019,(6).

[2]王婷.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

[3]周毅.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4]任可心.刍议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11).

猜你喜欢
中职生美术课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美术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怎样让美术课更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