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培培
摘 要:“一代画魂”潘玉良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艺术成就较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众多,感染力强,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意蕴深长,独具魅力,形成了她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符号。她长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探索,形成了“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外。20世纪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冲击,新艺术革命到来,潘玉良作为少数接受美术专科学院教育的女性,又先后两次留学法国,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对祖国的忠诚,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她的创作题材多表现女性主义,尤其以自画像和女性人体盛名,潘玉良是一位女性主义画家,她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探索了女性主义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潘玉良;自画像
一、潘玉良的传奇身世和求学之路
潘玉良(1895-1977年)生于江苏扬州,原名陈秀清,幼年父母早亡,无奈投奔舅舅,随其姓,改名张玉良。13岁时被嗜赌的舅舅卖给妓院当烧火丫头,吃尽苦头,后来幸遇潘赞化为其赎身,逃离苦海,两人结为伉俪。她为了感谢丈夫带给她的重生,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随夫姓。潘赞化受新思想的影响,鼓励她学习文化知识,为她找来专业老师让她接受美术教育的熏陶和塑造。潘玉良于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后又旅法深造,成绩斐然,获奖重重,得到了西方美术界的认可。她怀着对祖国故土的赤子之情,学成归国后投身祖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她的艺术作品大胆奔放、前卫鲜明,震撼了懂艺术的同行,但也遭到了借其出身而污蔑她的无耻之徒的诋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潘玉良积极投身于当时美术界的义展义賣活动,她的艺术并不被多数人所接受。为了她的艺术探索、她的人格自尊,她随后又重渡法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故土,带着无尽的遗憾含恨于法国。潘玉良孤独半世,才华横溢,作品众多,后托友人历经重重困难送回祖国,也算是对她的一丝安慰。
二、潘玉良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
潘玉良的早期绘画作品多为油画,这一时期主要以学院派写实风格为主,且多为写生作品。正是因为她扎实的西洋画基本功底,又汲取了中国画的精髓“气韵生动”,为她的艺术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她两次游学法国,而20世纪初期的法国巴黎是当时的世界艺术交流中心,各流派艺术家多居于此,她也因此接触到了各个流派的艺术风格,深受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印象派等流派的影响。潘玉良汲取各家所长,融汇中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画风,她的美术作品既有油画,又有彩墨,艺术风格兼有中国画的线条造型与西方绘画中浓郁的色彩相结合,画面效果出彩而又耐人寻味。潘玉良的彩墨作品中,大胆地将西方绘画方法与中国画绘画完美结合,她画中的女子大多丰满健硕,看似强壮有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满搦宫腰纤细”“如描似削身材”的柔弱形象天差地别,更深层次地突出了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如1954年创作的彩墨画《读书的女人》,背景以淡墨渲染,画中的女子柳叶弯眉,细眼红唇,黑色发髻高耸脑后,右手托于脑后,左手持书,用毛笔整体流畅地勾勒出红衣裙女子夸张地坐在红色团花坐垫上全神贯注看书的形象。不变的中国红也是潘玉良的语言艺术的鲜明特征,她善于且喜爱用红色。画中既有中国画强调的以线造型,气韵生动,又有西方艺术中人体透视和色彩的运用。此画不仅描绘了独具东方风韵的女性,还表达了潘玉良内心深处对读书的认识以及热爱。女子读书与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消极观念相悖,而潘玉良能通过自己的画表达女性对读书的渴望,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呼吁、一种希望寄托,给女性一些自由的空间,给女性一些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等。
再如1955年创作的《双人扇舞》,画中女子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红一绿,夸张的线条外形,灵动而有趣味,两个女子手持折扇舞蹈,相互对视,动作夸张,像极了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招式,右上方的灯笼隐藏着她的签名,女子手腕上的玉镯,皆是中国文化元素。画中潘玉良大胆运用大片红绿对比,色彩感染力极强,打破常规构图,甚至有些野兽派的影子,能看出她这幅画中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年画的配色,鲜艳浓烈,或许就像她当时创作这幅画的心境,这是潘玉良中西绘画结合比较成熟的作品了。对于当时的巴黎画派,她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深受西方民众喜爱。
三、自画像中的“自我意识”
潘玉良是一位创作自画像较多的女性主义画家,这也能折射出潘玉良内心强烈地需要表达自我意识以及进行自我现实与理想的剖析。
她的自画像中多穿有旗袍,更多地添加了中国元素,表现的是她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创作于1940年的《黑衣自画像》(图1)是大众公认的所有自画像中最为美丽的一幅。画中的她身着黑色旗袍,旗袍上方绣着中国特有的祥瑞图案纹样,她侧身端坐在铺有白色桌布的桌边,桌子上方摆有一瓶盛开的菊花,与画中人物相互映衬,突出了女主人公端庄优雅、高贵迷人的东方气质。整幅画的构图与用色匠心独具,红的花,蓝的瓶,淡黄色的背景,对于人物动态及神情的把握,画家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说是油画作品,却营造出了中国式的古典氛围。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最常表达的题材就是“四君子”——梅兰竹菊。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冷艳清贞、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的品格,画家也有托物言志之意,借菊花表达自己虽曾身处烟花之地,却清高自爱,出淤泥而不染。这幅画中潘玉良有些美化自己,她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脸颊微红、细眉凤眼、含情脉脉的古典美人形象,这是站在了男性角度去刻画理想中的潘玉良形象,或许这又并不是单纯的潘玉良,而是大多数人认知中的东方女性的缩影——温柔美丽,含情脉脉。她的画中开始多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画中的她,眼神有些忧郁又有些坚定。当时正处于二战时期,她更多地表现了对祖国、对爱人的深深担忧之情,从画中也能感受到她内心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可,自尊坚强、自强不息,同时还透露着画家对艺术执着的探索信念。这一时期也只是她女性主义自我意识觉醒的初期阶段,虽然带着他者的眼光去看待女性、审视自己,并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但是她已经有了自己对女性主义的艺术思考及表现方式,其内在的精神与新文化运动中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