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建筑理念及作品分析研究

2020-05-29 08:11欧晶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期

欧晶文

摘 要:文章通过对雷姆·库哈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探究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设计策略,为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模式提供一条新的道路。从库哈斯的设计作品入手,分析出其中的三个特点:差异性事件相互叠置,建筑成为当代社会的容器;表皮和内部成为两个独立和分离的部分;空间和事件通过蒙太奇的方式进行编辑。库哈斯通过他的设计,不断革新传统的建筑空间模式,不按常理来安排建筑的计划,开启了另一种反思的道路。

关键词:雷姆·库哈斯;叠置;切断术;建筑蒙太奇

一、背景

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携带其技术原则和观念体系迅速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并进一步全球化。现代化的建筑关注物理性的空间建构和整体性的形式,而忽视了社会文化情感,逐渐呈现出均质化的特征以及建筑模式的僵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如何抵御均质化、匿名化的国际风格霸权引起西方建筑界的普遍反思。在后现代转向中,现代建筑企图通过形式革新和建筑空间的转变来改变社会生活的乌托邦逐步破灭,后现代更钟爱于差异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西方建筑中的各种主义、流派层出不穷。

后现代建筑师开始求助于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建筑提供新的编码,试图恢复建筑的意义,这种从解释层面来“阅读”建筑的方法从未深入到结构和使用方面,因而是能“装饰的棚屋”。与此同时,另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开始将探索转向现实层面的大都市文化,包括雷姆·库哈斯、伯纳德·屈米等人。他们反对单一的模式,以空间为出发点,正视大都市中高度复杂的人类活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往往以计划(program)作为突破口,即建筑所要包含的功能、事件和运动等。

二、雷姆·库哈斯简介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1944-)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教授,因CCTV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而在中国备受关注。他的父亲安东·库哈斯是一位电影剧作家兼导演,1952年(8岁)他随父亲迁居至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定居,1956年(12岁)回到荷兰。1963年至1968年,库哈斯作为《海牙邮报》的一名记者,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这五年的记者生涯对他日后作为建筑师的工作方法影响至深。在做记者的同时,还进行过电影拍摄和剧本创作。1968年(24岁)他转行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随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跟随昂格尔斯学习城市规划和建筑。

1975年(31岁)毕业后,在昂格尔斯的引荐下前往彼得·埃森曼所在的纽约建筑事务所做访问学者,同时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同年,他与埃利亚·增西里斯等人在伦敦创办建筑事务所,研究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1978年(34岁),他在对曼哈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后,推出了他第一本著作《疯癫的纽约》,开始被人熟知。这本书包含着他对建筑与城市的基本看法,并将自己对荷兰“拥挤文化”(Congest Culture)的理解融入到曼哈顿大都会中。1995年(51岁)出版了《小、中、大、特大》一书,对“拥挤文化”思想在建筑形态上做深入研究,并提出“广普城市”(Generic City)这一概念,将其作为研究现代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2000年(56岁),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三、雷姆·库哈斯作品的空间模式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曾因高昂的造价、独特的造型、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等而备受指责,对此他曾回应:“建筑是需要争议的。只有令人厌烦的建筑,才只有一种声音。”库哈斯致力于革新旧有的建筑空间组织模式,反对既定的功能逻辑和类型,他的设计往往是激进的、试验性的,但同时又是务实的,是对大都市真实生活的关注。

(一)差异性事件的叠置与聚合

库哈斯的叠置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对曼哈顿的研究,所谓叠置是将异质的、矛盾的要素重叠并置,是一种不同于后现代将建筑要素绘画式拼贴的异质性策略。1978年,库哈斯出版了第一本研究曼哈顿大都会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策略的著作——《癫狂的纽约》。在曼哈顿地区,城市被高密度的正交道路所分割成大量块状区域,每块区域的摩天楼通过其巨大的體量和高度包容着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建筑内部有序的拥挤逐渐取代了外部城市混乱的拥挤。库哈斯认为曼哈顿的本质是一种“拥挤文化”,而“拥挤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是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以及建筑中容纳“内容”的高密度状态。

泽布勒赫海运总站(Zeebrugge Sea Terminal)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实验性方案,库哈斯将各类交通设施、停车场、公共大厅、娱乐设施、办公设施、旅馆等设施高度聚集在这个球体状巨构建筑中,类似于一个“微缩城市”。建筑的下半部分是一套立交的复杂交通系统,最底下两层组织通往轮渡口的交通,第三层是公交汽车站和旅客入口层,旅客通过自动扶梯到达上部的等候层,而等候层与第三层之间是两层螺旋坡道组织的停车库。最上层区域充满各种娱乐、办公、旅馆等设施,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之下,建筑成为“社会聚合器”。运用叠置手法将各种流线、不同功能整合在建筑中是库哈斯重要的设计策略之一。他不断革新传统的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大都市的发展,并创造性地将大都市的生活体验和组织结构转化为新的建筑空间模式。

(二)内部与外表皮的切断术

建筑物既有内部也有外观。外表皮展示出一种纪念性的氛围,而内部容纳着多重的活动和事件,具有不稳定的特征。西方传统建筑中,人文主义者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道德关联,“诚实”的立面透露出其隐匿的内部活动。然而,当建筑超出了一定的关键体量,这种内外关系便出现断裂,外立面再也无法揭示内部空间和活动。或者说,建筑内部的事件呈立方级数的增长,而外部的包裹只是平方级数的变化,外表皮越来越难表征内部庞杂的活动。

在里尔会展中心(Lille Grand Palais),库哈斯将音乐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三个场所并置在一个建筑里,它们彼此之间独立运作又相互贯穿,而内部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统一在一个椭圆形的巨大屋顶之下,形成一个矛盾辩证的统一体。又如,北京电视文化中心(TVCC大楼),外观呈现出较随意的轮廓线,以及“糕点”式的巨型玻璃幕墙,而在优雅的外表皮内却容纳着大量复杂和拥挤的功能,包括新闻发布会室、录音室、剧场、展览空间、酒店等。建筑的外表皮和内部空间成为独立和分离的部分,彼此没有任何表面的联系。这种分离,提供了建筑外部形式和内部空间组织以极大的自由,有限的外表下容纳了无限的可能性。这在库哈斯多数的巨型建筑项目上都有所反映。

在对曼哈顿摩天楼的研究中,库哈斯发现了这一现象,并称为“脑白质切断术”。建筑学式的“脑白质切断术”使得建筑的内部和外观互相脱离,“大块头”(Monolith)使外面的世界免受它连接不断变化内部的烦扰。

(三)空间场所的蒙太奇重组

蒙太奇具有丰富的叙事形式,是一种包括重复、倒置、插入和替换等各种方法的技巧。电影中的蒙太奇是将不同的、不连续的镜头和片段进行有逻辑性的排列组合,从而表达特定的含义,而建筑中的蒙太奇是对空间和场景等的编排与组合,以此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库哈斯早年拍摄电影的经历对他的建筑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一个剧作家的作品和一个建筑师的作品都是基于一个编辑(蒙太奇)过程,是基于制造内容、空间效果或电影片段的艺术。

库哈斯关注更多的是复杂多样的计划、事件,反对将复杂的功能问题简化为一种既有的功能类型,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貌似随意的片段剪辑。位于鹿特丹的康索美術馆(Kunsthal in Rotterdam)被视为一个由两条道路交叉而成的广场,一条东西向的公路和一条南北向的步行通道将建筑分成四块。整个建筑要容纳三个主要的活动场所,即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和演讲厅。而库哈斯惯用的理念是将所有的活动与内容集中在一个系统里,而不是分散它们。所以,在这个建筑中,他将因计划和事件而被分割的多个片段式的空间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与组合,三个场所通过两条坡道连成一个螺旋形连续空间,游客可以沿着一条线型流线毫无交叉地参观完所有房间。同时,整个建筑的外表皮不具备现代建筑的统一性,每个面的材质各不相同,面与面的交接是直接的、不加处理的。

这些看似随意的片段编辑,不同于后现代建筑涂画式的拼贴或者符号意指,也与解构主义破碎的形式相区别,而是真实事件的并置,是选择适合于建筑的计划或功能需求的处理。通过蒙太奇这一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叙事能力,丰富了人们的空间体验。

四、结语

库哈斯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师,相比于建筑的形式而言,他更关注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所承载的丰富的都市生活,由此将建筑比作是一座“城中城”,或者更确切的说,建筑就是城市,而城市则是一座放大的建筑。早年对曼哈顿高密度摩天楼的研究,启发他提出了“垂直式设计”,即将异质性的元素和计划相互叠置,这无疑是对于大都市拥挤文化的接纳和思考。面对城市中众多事件、功能和活动的高度聚集,如何有序地设计和安排这些内容和计划是设计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库哈斯的设计作品阐述了他的回答。他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对待后资本主义文化,并对大都市生活进行剖析,从而将这些分析带入建筑设计领域,开辟新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榕.当代西方建筑新范式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孙亮.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王寅.建筑是需要争议的:雷姆·库哈斯访谈[J].新建筑,2003(5).

[4]师语璠,张向宁.库哈斯当代作品及创作思想解读[J].建筑与文化,2019(6).

[5]库哈斯.癫狂的纽约[M].唐克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6]陈望.建筑内的“城市意象”:库哈斯的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D].天津大学,2010.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