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仁王庙建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深化

2020-05-29 08:11杨兴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杨兴民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的实例遗存,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宗庙文化最为突出。文章通过梳理中国传统祭龙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广仁王庙为例剖析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延续、传承源起,并在实地勘测调研与历代文献挖掘的基础上,涉足广仁王庙建筑的建置沿革、结构法式特征、规划方法、外部空间设计意象、祭祀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力求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深入的体现。

关键词:广仁王庙;祭龙文化;文化遗产;现代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遗产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宗庙文化遗产更甚。简略说来,它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遗产、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极大的价值潜力。本文着力以广仁王庙环境整治项目为例剖析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深化,挖掘其本身的精神内核。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古魏城城垣遗址内,坐落于龙泉村北高阜之上,是四合院形制道教建筑,为中国现存的四座唐木构建筑之一,因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得名,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亦称“五龙庙”。

遗存结构属厅堂型,规模不大。台基高1.06米,单檐歇山灰瓦顶,面阔11.58米,五间六柱,进深4.94米,三间四柱,共有檐柱16根,无内柱。柱为圆形直柱,角柱有明显生起和侧脚,柱间架阑额,无普拍枋。柱头斗的大斗上挑出两层华,下层华后尾承托四椽,上层华由四椽伸出外檐部分做成,头上横放替木承托挑檐檩。四椽两端立托脚,平梁两端立叉手。此种梁架在宋式木构通称“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为小型厅堂常用做法。构架用材为20.5厘米×15.5厘米,高15.5厘米,约相当于宋式五等材。其正殿历经多次重修,外观不能直接反映唐木构风貌,作为实例研究唐木构架却颇有价值,故在此探讨以下几点心得:第一,唐时称歇山顶为“厦两头”,该庙两山的做法构造简单,无疑为“厦两头”实例;第二,此殿列柱中线以上的横,由一令一素枋合为一组,重叠两层组成,为盛唐以前做法;第三,托脚与叉手的斜度相近,近乎联成直线,为研究叉手、托脚历史演变的重要实例。

遗址的戏台和正殿相对,中国北方宗庙基本多为此种布局,故“倒座戏台”,为庙中主神唱戏,现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戏台檐下正中镂空雕花阑额2012年失窃,2016年修补,修补后与原件出入甚大。故此,对广仁王庙的保护变得十分迫切。2015年10月由万科集团对其进行环境整治保护,简称“龙·计划”。该项目给文物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了新理念,值得借鉴。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专业团队,编制广仁王庙环境整治方案,并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获批。项目主要通过对周边围墙砌筑加固,在院落内部布置了序庭、斗拱庭、碑墙、古魏城遗址观景台、晋南古建筑展廊等一系列庭院式展览空间。其中设置了中国重要古建筑时间轴、宗庙历史、唐木构斗拱足尺模型展示等内容,使其成为以中国古建筑文化为主题的露天博物馆。

该整治项目作为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实践,其意义远超环境本身。从文物保护角度、从发挥文保单位的社会价值的角度、从文化遗产活态化角度讲,其使广仁王庙焕发出的活力得以延续,在社会参与的滋养下更充分地发挥其本质。

项目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龙泉遗址及庙前空间,清理并修整龙泉的边界,遗址旁设村民广场,修整三孔废弃窑洞,修葺入口护坡并铺砌台阶形成新入口流线。新入口设计导致视野无法直达正殿,破坏其传统文化中轴对称之美。但从建筑设计角度看,新入口采用之字形阶梯,极具层次感与曲径通幽之意。其二是正殿周边环境,由于1949年前后厢房坍塌,整体空间过于空旷,利用新建墙体与原有院墙范围间的围合空间形成露天展览及陈设分区,并在文物保护范围之外新建管理用房。

诸多展示空间设置,给五龙庙增添了多元化、多维度的文化阐释。遗憾的是,考察中发现新设展墙高度略高,若展墙布高略低一些,更能凸显正殿的巍峨雄壮。新设的古魏遗址观景台处,城墙遗址几乎无法辨认,失去了其实际功能。碑墙的设置中规中矩,新意寡淡。但各分区展厅的现代风格的版式及墙面工艺处理得当,大胆运用铜板腐蚀工艺及中空钢架结构,表面肌理仿自然风化感效果优秀,板墙采用泥板搭接结构,十分考究古朴,色调搭配与正殿建筑融合得恰到好处。

从该项目的开始、设计到施工、落成及社会反馈,每一步都会出现各种条件制约及问题挑战,归根还是文保界与建筑界间的博弈。其焦点在于这个偏离了文保建筑周邊常规处理的设计,是否具有文保的“合法性”?

在建筑设计领域,“合法性”从来不曾是个问题,建筑设计师对其设计的“合法性授权”与生俱来。众所周知,广仁王庙中所供奉的水神广仁王,代表农耕文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佑五谷丰登,而如今信息社会已有天气预报,人们已不再需向这位神仙跪拜祈雨。但广仁王庙作为文化遗产,是一座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精神建筑场所。此庙属于道教一支,为天、地、人交汇,人神对话之地。广仁王庙居天地之间,龙代表天,司水之神,天为龙之居,地为人之居,庙为人敬奉龙之祭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个项目最重要的关系。村依潭而建,敬天逢地,人神对话,以达到阴阳和合,从而实现风调雨顺之愿景。其产生意义在于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及敬畏,以年复一年的祭祀仪式,塑造出共同的价值体系,强化同根同源的集体意识,此方式诠释了中国传统社会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意象。虽祭祀功能早已消亡,但其特有的共同的价值体系直至今日仍意义不凡。现代建筑设计师更应尊重并不断完善其价值体系。

纵观整个项目,仍存缺憾,方案对天、地、人的关系还不够重视,潭及土地边缘化突显,若使庙、潭、田、村间加强联系,将潭、田放在更高处,延伸轴向延至潭,可以促使潭形成第一祭拜空间。人先祭潭拜天,由东侧上坡入东院,绕主庙作顺时针动线直达到北侧。北侧田地拓展为坛,祭田拜地。后绕至西侧,入历史空间展庭,感受庙的历史沿革。终从西南角入中心正殿拜庙祭龙。在此空间序列有三个节点:潭(对天)、坛(对地)、庙。动线连贯且长度足够,更能产生足够的祭祀仪式感,体现出历史厚重感,突出其作为历史证言而不是村民休闲广场的性质。虽以后现代风格作为全新的实践,但作为文化遗产,必须体现其地位与尊严。

平衡传统文化遗存保护与全新建筑实践并非易事,关于此项目,就文保划线范围问题产生了分歧。从社会功能角度讲,所谓划线应包括建筑和历史环境,目的就是要体现其价值,广仁王庙的价值在于其作为较早的地方性神庙十分难得。遗存留下来较早的木构建筑大都为佛教寺庙,广仁王庙作为地方性道教神庙,年代追溯其久远,价值颇丰,不能仅作为具有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去规划。从分歧看来,以建筑学角度展现广仁王庙成分较多,如唐代的建筑形制、木作构件等,不能仅看作建筑学的唐构建筑,从文化意义应包括此区域活动去展开,必须有功能上的定位。

就项目落成来看,广仁王庙周边是建筑博物馆的性质,若深挖一下,例如祭龙文化等的民俗活动,可能会使此场所更加鲜活一点。对该项目的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存在主观的成分,对价值的呈现也见仁见智,但任何一个文化遗产,都会有多重解读的可能与价值维度,过多干预可能在强化公认的价值同时,侵害到主体未被认识与挖掘的潜在价值。

该项目虽围绕一个以轴线对景为基础的纪念性空间序列,将唐木构相关知识在此做科普介绍,但毕竟这里是地方信仰活动场所。正殿对面的戏台,之前在与龙王信仰或祭龙文化相关的重大节日,戏台唱着戏,村民在此聚集,而目前方案恰好弱化了此方面。从正对正殿山墙的横轴线入口进入,院落与戏台在整体空间序列中次要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中并不强调横轴线,且正对轴线的纪念性对景属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空间构造方式。为强化纪念性而弱化民俗场所的祭龙文化,此外建筑周边的地形地貌与建筑结合在一起,使之呈现出来地景性审美价值。当然,是否将原地貌抹平无关文保的法律法规问题,但该方案做法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逆性,目前呈现出的铺装方式和空间尺度更像是对都市广场或公园的移植。得失如何,见仁见智。

总体上讲,该项目在建筑师不轻易涉足的传统文化遗产领域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实验。尽管实验的结果对中国建筑固有的文化遗产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但社会各界对这一创新实验的接纳与赞誉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愈来愈多富有创造精神的设计师,会由此实验启发和感召,跨界进入一向封闭的文化遗产领域,从而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此实验也不反对环境的整治与改造,而赞成以复合文化遗产身份做有限度的设计,文化遗产的保护、修葺与改造应尽可能尊重原有场所的精神文化之语境,尽可能减少对遗存显著特征与自然地貌的侵害,避免因符号的过度移植、借用与阐释对遗存本体的理解产生歧义,尽可能减少因异种材料过度介入带来的视觉冲击。尽管对上述文化遗产的改造中存在分歧与怀疑,但仍对中国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极大推进作用。

传统文物遗存虽是历史证言的载体,但随着社会不斷发展,载体也在消磨下不断变化,无论是保护理念,还是实操方法都需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文化遗产的保护随时都面临着取舍和权衡,没有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符合所有原则,也没有任何原则适用于每个文化遗产。故既需要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勇气去做抉择,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权衡判断。建筑师选择了对知识身份的认同,将它作为知识载体的身份物质化,从而使知识在情境中传递。“知识的情境”使得更广泛的兴趣和资源得以注入,也不排斥无关的日常的发生,它们将共生、碰撞出广仁王庙的未来。

参考文献:

[l]周榕.有龙则灵: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批判性复盘”[J].建筑学报,2016(8).

[2]建筑遗产的“死”与“生”:“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专家研讨会[J].建筑学报,2016(8).

[3]王辉.五龙庙环境整治,芮城,中国[J].世界建筑,2017(3).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