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1420年,当旧称紫禁城的故宫落成的那一刻,这座巍峨宫苑就站在了中国明清两代文化和政治的制高点。时光流变,王朝更迭,金銮殿上人来人去,历600年春秋的洗礼,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审美趣味,将它洗练成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阅尽往昔世相,历经风云变幻,当历史与当下瞬间重合,也唯有这里历久弥新,岁月安澜,宫阙巍峨,祺然有灵。
岁月无声却可留痕,如今,当我们抚摸红色宫墙上的斑驳印迹,映射出的既是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现实凝望,亦有对往昔的梦幻想象。
梁思成先生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因而,当我们谈论起故宫,总是亲切又模糊,熟悉又陌生。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宫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时今日,播洒600年“文明之光”的内核虽然不变,传承形式却要与时俱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千千万万今人与后人,亦在于向“下一个600年”交付一个涌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载体,而非一堆冰冷的宫殿。
正因如此,故宫走出故纸堆,用年轻人所喜闻乐的形式吸引他们走近历史、走进故宫,文创产品、“宫猫保安”、文博綜艺等等新颖的宣传手段告诉所有人,故宫600岁,它还很年轻。
当我们谈论故宫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年轻乎?沧桑乎?或者只有真正踏入宫门,听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亲自为你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