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2020-05-29 01:36杨帅
知识文库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诗句百姓

杨帅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局面,充分展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与他跌宕起伏的个人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所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基础,杜甫的诗歌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

1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出生在小官僚家庭,五十九年的短暂一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与游历时期。杜甫35岁处于人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文学创作的准备时期;第二阶段:留守长安时期。杜甫35岁到44岁的时候留守于长安,经历了创作转变,开始创作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第三阶段:“陷贼”与为官时期。这一阶段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达到了高峰;第四阶段: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呈现多元化风格。杜甫诗歌的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有所创新与突破。他对当朝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杜甫坎坷的一生和爱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诗歌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性格遭遇一同作用而形成的。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在这一生活背景下更加激发了杜甫坚毅的人格品质与爱国精神。

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与影响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十分擅长对现实生活进行精炼的艺术概括,这种精炼的艺术概括,部分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经过客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合到诗句中,以揭露其本质。如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集中展现在诗句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从诗句中感受到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活。同时,杜甫还十分擅长壮阔诗词的艺术境界与细微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十分爱国,爱国胸襟广阔,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历。因此,其所创作的诗歌往往能营造出雄浑悲壮创景。而这种雄浑悲壮的场景通常都是通过仔细刻画眼前具象事物,通过细节事物来展现的。如《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的“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就是对王宰的山水进行赞扬,感慨其能在有限的画卷中描绘中万里河山,而杜甫通过细节的描绘也能够展现出这种“咫尺万里”的气魄。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极具特色。语言用词十分精炼,用字准确。如《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其中的“垂”与“涌”用的十分到位,形成了动态变幻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色的雄伟壮阔来反观人的渺小与无奈,用词十分准确,情感表达精准。在语言表现形式方面运用口语化的对话方式让诗歌的表达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现实意义。例如,在作品《潼关吏》中“修关还备胡”以及“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就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对潼关的现实情况进行描述,大大强化了该作品的真实性。杜甫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诗人,其创作诗歌继承了《诗经》与汉乐府的传统,同时参考借鉴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技巧,树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里程碑。杜甫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后人产生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杜甫没有按照乐府主体的方式进行创作,而是在乐府古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为后代诗人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同时,杜甫的诗歌极具爱国精神,对广大读者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3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3.1 直面现实,嘲讽时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黑暗腐朽的封建阶级统治时期。在安史之乱前夕,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人心不稳。而安史之乱则是各个阶级、各个主体尖锐矛盾冲突的重要体现,使得繁盛的唐朝走向日落,一蹶不振。面对唐朝衰败、社会黑暗和政治的腐败,杜甫作为爱国之人有着自己感慨。他没有回避、没有粉饰,而是通过诗歌创作大胆的揭露阶级矛盾,讽刺社会实时,用诗歌创作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其中,“三吏”、“三别”就是通过描写统治阶级强行征收兵役的现象来表现统治阶级的暴力统治下百姓的悲惨命运,以及对统治阶级的厌恶与憎恨。由于安史之乱没有在短时间内平定,唐朝政府军队损失惨重,要通过强行征收兵役来补充兵源。杜甫创作的《新安吏》中“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未成年的男子也被征兵入伍打仗,作者表示了震惊和感慨,对百姓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同情,对统治阶级表达了不满。《石壕吏》中连不用服役的老妪也要被强行入伍,官府征兵过于频繁,人们白天只好躲藏起来,官府晚上又突然袭击来征兵,就出现了“有吏夜捉人”,官吏为了的征收百姓入伍只能前行征收老妪入伍,“急应河阳役”,充分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堪的社会局势和百姓的悲惨生活。杜甫创作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对荒淫统治阶级的痛恨与藐视,对生活悲惨的百姓的同情,通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手法的应用,以百姓的悲惨生活来衬托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与蔑视。

3.2 直面现实,爱国人道

在潼关失守后杜甫一同加入了流亡的行列,在此时期写下了众多爱国诗歌。756年安禄山占领了长安,唐朝统治阶级反攻却败下阵来,四万英魂命丧黄泉。杜甫创作了《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以惨烈的心情祭奠这四万英勇的将士。“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充分刻画了叛军得志的骄横态度,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悲痛,向着陈陶战场哭泣,心底看渴望着长安能够被收复,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渴望社会安宁、向往和平的爱国人道主义精神。当唐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充分表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喜讯后的喜悦心情,除了第一句是叙事点题外,其他诗句都是诗人对自己兴奋喜悦的心情进行描绘,诗人的情感诗句喷涌而出,激动不已,这正是杜甫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展现。杜甫的诗歌作品中也不乏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对剥削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对百姓深切的关心和爱护。杜甫一生历经了唐朝的繁荣稳定和衰败没落,使得他更加了解百姓、接近百姓,杜甫对百姓的同情爱护是从心出发的,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杜甫所创作的“一物官尽取”充分展现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感慨百姓生活艰苦。虽然杜甫當时的生活环境也十分艰苦,但他的悲哀、同情却是停留在了百姓身上。杜甫所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在自己独居漏雨茅屋时想到了天下百姓,更加关心无处安身的“天下寒士”,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吃饱穿暖,自己冻死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这些动人的诗句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现实残酷,也表达了诗人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描绘的百姓安居乐业的图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而这也正是遭受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普通百姓的共同愿望。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由其动荡的社会经历与爱国主义精神所决定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精神使得杜甫成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论现实多么残酷,杜甫的诗歌从未脱离现实,通过反映民间疾苦、战乱纷飞、忧国忧民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诗句百姓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