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兰,袁旖琳,蒯雅湘,曾 琪,杨 琳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421008)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大批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教师正成为乡村中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基本是20 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并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在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1]相比老一辈传统乡村教师,他们对教师的生命价值和乡村的教育理念也有着更多的个人追求与理解,是推动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生力量。新生代乡村教师在给乡村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文化的传播者。新生代乡村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引导乡村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传统文化得良好的传播与传承,因此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文化引领。要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只有让他们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植根于自己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为了客观而准确地了解新生代乡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真实现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笔者对湖南省H 镇乡村中小学师生为例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针对湖南省H 镇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类,均为综合型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教师问卷发放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0 份,有效回收率90%;学生问卷发放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282 份,有效回收率94%。其中,被调查的学生遍及当地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表1)
表1 被调查学生对象结构分类统计表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比例逐步增大,2015 年国家实施的“特岗计划”为全国各地乡村输入50.2 万多位“特岗”教师,他们也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典型代表,在乡村教育和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生代乡村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和高能力,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热血青春。调查中,不难发现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总体还是呈现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趋势。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88%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教师调查中,85%的教师“会主动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传统文化知识”,69%的教师对“传统文化素养基本了解”,70%的教师“会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73%的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持以较乐观态度。”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乡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是值得肯定的,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表2)
表2 新生代乡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调查问卷
在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也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乡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素养的热情不足
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仅有18%的教师表示“自己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另有13%的教师表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同时,我们还发现有20%的教师表示自己对“是否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没有确切的想法”,甚至有10%的教师表示“不会用此作为道德标准”,认为“这些内容已经过时了”。由此可见,当前乡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素养的热情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认识度较低,其自身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也严重缺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使命,其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势必影响其教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从何而言。当前教师理应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以此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乡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信心
问卷中我们发现,27%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新一代学生来说,正在消逝”;仅有33%的老师“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充满信心”。而对学生调查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掌握,感兴趣”;有40%“基本了解”,高达40%的学生“基本日常不太接触”。从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信心不足,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世界文化相互相互交融渗透,外来异国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中华文化,许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淡化,而去追求外来文化。一些西方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在中国日渐盛行,被大众追捧,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被很多人淡忘,甚至一些人连传统节日是哪一天都说不出来。新生代乡村教师成长在我国社会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主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观受到各种外来异国文化的冲击,一些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迷茫,产生消极的思想,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也逐渐弱化,缺乏信心,而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可见,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3.乡村教师传播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意识薄弱
教师调查中,15%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上自己没有为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的意识,甚至从不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仅有60%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偶尔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学生调查中,12%的学生表示“教师从未在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68%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课堂上偶尔向他们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仅有20%的教师“会在课堂上经常向他们传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意识较为薄弱,部分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好他们所教的功课就行,忽视了自身对学生传统文化了解的教育。一些教师只奉行自己教书的职责,却忘了在当今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文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需要我们每个国民去深入了解和传承发展。而人民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更应注重自身对学生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播,为祖国的新生代积蓄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力。
4.乡村教师接受传统文化培训力度不够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43%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视频、电视广播等媒体途径了解的传统文化,20%的学生则表示是通过书籍杂志了解传统文化,仅有3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这究竟为何?在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中我们发现,只有29%的乡村教师指出他们所任教的学校会经常性地组织教师队伍开展有关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甚至存在19%的乡村教师表示所任教的学校从未开展相关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现实中,大部分乡村地区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职后培训的认识不足,培训模式单一,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讲座和介绍经验的模式进行,而且大多是走个过场,至于效果如何却很少关注,更谈不上教师在培训之外以及后期的交流和探讨。除此之外,教师参加得最多的政治培训以及一些与职称晋升相关的培训,往往又与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相去甚远。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职能部门对乡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落实好这项关系着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大事。
文化自觉源于人对自身所在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依恋,是个体守护和传承文化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文化自觉。文化素养不是通过外部的强压,而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提升和自我改造。通过文化自觉,教师的文化提升由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加强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这是教师道德提升的根本。新时代乡村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如果新生代乡村教师本人对传统文化漠视,无法深领悟和认识作为教师身上所应承担的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责任,那么其个人传统文化素养必然会处于低水平而无法得到提升。现实中,部分新生代乡村教师对于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只把乡村教育工作当做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跳板,在面对更好机会和诱惑时便会欣然舍弃,去寻找更有物质诱惑的行业。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自然也更难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诚然,这种情况与当下乡村教师的待遇、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了新时代乡村教师中一些人自身的文化自觉性不高,教育工作仅是他们谋生的职业,没有更多的情怀和追求。新时代乡村教师中还有部分人本身来自城镇,乡村学校只是他们的工作场合,对于所在乡村的传统文化,他们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认同,自然也看不到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价值性,盲目地认为乡村文化落后,而忽略了乡村这片传统文化的沃土。当教师把自己和乡村文化隔离时,自然也就失去了提升自身传统文化最好的基石。所以,立足乡土,提升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前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与识别码,关系要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存亡。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只有热爱、继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长存,并为实现中国梦造就强大文化力量。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拥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教师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播者,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的霸权下,坚定自己的思想,为国家培养积极向上的合格人才。因此,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素养必须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教师文化自信。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宣传普及力度,激活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为乡村教师的个人发展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构建城乡资源共享的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体系,为新生代教师的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同时也为其学习搭建网络资源平台。拓展乡村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推广活动,如“传统文化进校园”,聘请一些国学名家进校园,与文化名人面对面探讨交流,使广大教师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乡村教师崇德修身的重要依据。乡村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主要生活环境,其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应立足乡村文化的特色和发展状况,为乡村教师传统文化发展搭建平台。“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乡土人情、村规民约,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让它们真正活起来。”[4]我国乡村文明历史悠久,很多古老的手工,技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自于乡村传统文化,由于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以及都市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些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与表达受到阻碍,甚至乡村本土青少年对这些文化的概念日益模糊,传承艰难。如果能立足与乡村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构建乡村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不仅能够使教师的学习落到实处,而且还能将乡村自身文化得以传播、保留和传承。创建乡村教师传统文化学习工作室,以乡村本地传统文化遗产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历史、文化、手工、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创建当地文化遗产展览室、乡村手工体验室等,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科特点,阐释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在重塑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和有序推进促进新生代乡村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