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工艺探究

2020-05-29 07:14刘贵斌
文物季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底漆大漆景深

□ 刘贵斌

北魏司马金龙墓是在1965年11月下旬石家寨大队在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时发现的。根据出土墓志明确为司马金龙墓,早期被盗,仍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漆屏画以娴熟的绘画技法,描绘了十几幅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并辅以大量题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生活,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在北朝绘画和书法史上弥足珍贵[1]。

北魏漆器在中国漆器工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认识和梳理中国漆器制作技术源流演变的关键时期之一,为深入探究其工艺价值,对其残片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分析,以了解其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情况。

一、样品描述(表1)和

实验方法

所有样品均采集于残渣中,通过表面观察、记录、拍照、编号使样品具体化(图一),对样品进行必要的清理、包埋、打磨,方便仪器的检测,涉及仪器及检测内容见表2。

图一 样品

表1样品描述

二、工艺探究

1.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观察:采用日本KEYENCE,VHX-5000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放大倍率20~1000倍。对样品进行三维成像,清晰准确地记录所含信息情况。

表面观察:红色部分(图二)夹杂有透明物质,大小不等,而红色颗粒较均匀,整体面层结构密实,大倍率观察才可看到表面出现凸凹不平,表面黑色物质可能为污染物。橙红色部分(图二)可明显看出红色中夹杂有黄色颗粒和透明颗粒物,黄色颗粒较其他颗粒更大,但红色仍为主要颜色,黑色物质可能为污染物,白色为样品表面白色颜料脱落导致,且多处分布有棕色胶状物。白色部分(图二)颗粒呈粉末状堆积,且颗粒度均匀,易脱落,其中夹杂有黑色颗粒,厚度明显高于红色底漆层,表面杂质应为后期污染物或硫化产物。黑色部分分两种,一种为黑色勾勒线条或字体(图三),明显高于红色底漆层,黑色特别纯,质地密实,大倍率观察无明显凸凹不平和开裂现象,无明显其他物夹杂;另一种为黑色填充物(图四),其中有黄色夹杂物和透明颗粒,放大观察表面有龟裂现象,表面有一层灰色物质,基本与其他漆层处于同一平面,与其他色漆层结合的边界有相互渗透现象。绿色有青绿和深蓝两种,但在超景深下观察发现,均由不同比例黄色、绿色组成,黄色比例大者呈青绿色(图五),主要用于表面装饰填充,其中夹杂有红色颗粒,表面分布有少量的棕色颗粒物,观察其像大漆熟化产物,应为胶液的大颗粒析出物,绿色比例大者呈深绿色(图六),表面覆有一层灰色沉降物使其有时呈现灰蓝色,放大观察其主要由黄色颗粒、绿色颗粒堆积而成,其中有少量透明物质,但表面光滑程度不如其他色漆层。黄色部分(图七)均由大颗粒棱状黄色物质堆积而成,夹杂有少量透明夹杂物,且分布不均匀。

表2 实验方法

图二 红色、橙红色、白色显微照片

图三 黑色字体

图四 黑色填充物

图五 青绿色

图六 深绿色

图七 黄色

图八 底漆层、红色底层测量图

图九 黄色层、黑色层测量图

图一〇 白色层测量图

图一一 漆残片背部

断面观察:为更清楚、无干扰观察样品结构层位关系,经过对比进行原样观察为宜。在超景深500倍下观察其从内到外为:木胎层—织物层—漆灰层—底漆层—红色底层—各色漆层(图八至图一〇)。木胎层已完全腐朽。织物层可清晰看到经纬线,有一定柔韧度。漆灰层有大小不一颗粒物夹杂,夹杂物有乳白色和透明白色两种。漆灰层厚度约为100um;底漆层呈棕色,约为25um,无其他杂质掺杂,质地密实;红色底层约为19.5um,其中夹杂有透明物质,与底漆层有相互渗透现象。黄色颜料层厚度较其他色漆层厚,约为97.0um,有透明物质掺杂,有零星的红色颗粒,与红色底层分界平整清晰。黑色颜料层厚度约为20.3um,无明显其他杂质。白色颜料层厚度约为25um,成粉状堆积,有少许黑色斑点。青绿色和灰蓝颜料层厚度约为30um。

背部观察:可明显看到木质已腐朽,质地疏松,有少许微生物残留物,胎体材种鉴定为香椿属香椿种。在木胎下面有织物,经纬排列有序,且仍有一定强度,判断其未完全腐朽,通过对其丝线直径测量,约为600um(图一一),在织物间隙可观察到大小不一黑色瘤状物,可能为贴布残留在织物间隙的胶结物。

综上所述:该件漆屏画第一步利用木胎塑造器型,为增强整件器物支撑作用,采用木材拼对与铆接的方式使器物成型,器物整体从上至下厚度递增,呈梯形。第二步,使用胶液将织物贴敷于器物表面,以增强器物韧性,表面平整,防止后期因木材膨胀收缩作用致使漆画开裂,通过显微观察测量,知该织物非普通麻布。第三步,涂抹漆灰[2],以增加器物整体硬度和平整度,利用漆灰的吸水能力,使水分进入胎体前必经此缓冲带,以保证器物的整体结构稳定。第四步,在漆灰层上髹底漆层[3],即将大漆通过稀释再涂于漆灰层上,增加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充分发挥底漆层对色漆层的衬托作用,也因为大漆的耐老化、抗氧化、抑菌作用,以防止内部胎体和织物被菌群侵蚀,起到衬托上层、保护下层的作用。第五步,整体髹红色底层,采用红色颜料与夹杂物调和胶结物,髹涂于底漆层上。第六步,根据表面具体内容和形象,勾勒或填涂各种色漆,增强画面各内容的表现。通过多方位观察,线条、图案清晰完整,髹漆层分层平整明显,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髹漆工艺。但通过多次大倍数观察,未发现各层多次髹漆工艺,可能因操作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2.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采用捷克TESCAN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英国牛津能谱仪进行联合分析,为获得更准确数据,对微区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检测条件:工作电压15KV,工作距离15mm,BSE探头测试。测试数据见表3。

黄色: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较多棱柱状晶体和块状晶体(图一二),棱柱状长度约为2~5um,块状直径2~10um。通过能谱测试知:棱柱状晶体As和S元素含量较高,结合李涛老师对漆残片的初步分析中的拉曼数据[4],进一步说明黄色为雌黄和雄黄的混合物;块状物含Si和O元素较多,其他阳离子含量较其他区域无明显增加,结合超景深照片其为透明物质,推断为石英,而非硅酸盐类。故黄色应为雌黄、雄黄和石英混合物。

红色:在扫描电镜下可明显观察到由两种不规则物质和零星的亮点混合而成(图一三)。其中感光较亮的物质能谱显示Hg和S元素含量很高;感光较暗的物质含Si和O元素较多,其他阳离子含量较其他区域无明显增加,结合超景深照片其为透明物质,推断为石英,而非硅酸盐类,整体感光亮区域较感光暗区域面积大很多。结合李涛老师对漆残片的初步分析中的拉曼数据,说明红色为朱砂与石英的混合物。

表3 元素含量表

图一二 黄色电镜图

图一三 红色电镜图

图一四 白色圆形颗粒电镜图

图一五 白色颜料电镜图

图一六 黑色填充物电镜图

图一七 黑色勾勒字体电镜图

图一八 橙红色电镜图

图一九 橙红色电镜图

图二〇 青绿色电镜图

白色:白色样品来源两处,一处为残渣中白色圆形颗粒(图一四),扫描电镜观察呈针状、柱状堆积分布,能谱测定主要含O、Ca、S、C元素,在堆积物缝隙间的C含量较其他区域没有明显增加,且下降较多,可说明堆积物缝隙没有胶结材料,至于C元素可能来之于粘接样品的导电胶带,推测此处白色物质为石膏,其中含一定量Mo元素,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处取自样品表面(图一五),电镜下呈粉末状,明显观察到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其中亮区含量占绝大多数,能谱测定主要为Pb、C、O元素,推测其为铅白,暗区能谱测定主要有Ca、C、O元素,古代常使用石灰作为白色颜料,无直接使用碳酸钙做颜料,故此处应为石灰的生成物。说明白色应为大多数铅白和一定量石灰混合而成。

黑色:漆屏画上黑色有两种,一种为黑色填充物(图一六),一种为黑色勾勒线条或字体(图一七)。黑色填充物分两层,下层有龟裂现象,整体有分层现象,能谱测定下层暗区含C、O元素较多,上层亮区除C、O元素外,还含有一定量S、Ca、Fe元素。在《髹饰说》中,“以水杨木皮不拘多少,烧为桴炭,入瓶器罨杀,勿令成灰,捣罗成灰,细为妙,此为退光药”,所以此处S、Ca、Fe元素可能来之于退光药[5],推测上层元素可能来自表面退光处理后产物,下层为黑色显色成分。另一种黑色勾勒字体质地密实,无明显龟裂和分层现象,能谱测定主要为C、O元素,结合李涛老师对漆残片的初步分析中的拉曼数据,故黑色应为添加C为显色的材料,并在平面部分进行了退光处理。

橙红色:红色中夹杂有黄色颗粒和透明颗粒物(图一八、图一九),黄色颗粒较其他颗粒更大,占比面积较小,超景深观察多处分布有棕色胶状物。在能谱测定下部分检测点含As和S元素较多,部分含Hg和S元素较多,部分含有Si和O元素。测试结果与超景深观察照片吻合,故橙红色应为朱砂、雌黄或雄黄和石英的混合物。

青绿色:在电镜照片下明显看出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图二〇),颗粒大小不均,不同物质感光程度有所区别,对比超景深照片感光强的部分为黄色,感光暗的部分为绿色,进一步通过能谱测定感光较强部分含As和S元素,感光暗的部分含C、O、Pb元素,所以黄色为雌黄或雄黄;绿色部分显色元素应为Pb元素,可能为铅绿帘石,有待进一步确认。

灰蓝色:刮去表面沉降物呈深绿色,通过在超景深观察,深绿色比青绿色的黄色占比小,但基本也是由黄色和绿色组成,电镜照片下明显感光部分减少,能谱测定黄色仍为雌黄或雄黄,绿色部分可能为铅绿帘石。仅因为黄色与绿色配合比例不同出现深浅不一的绿色。

剖面检测:在电镜照片下剖面可明显看出结构层,且每层的夹杂颗粒不等。其中一层无明显的夹杂物,对比超景深照片为底漆层,含颗粒大的为漆灰层,经过能谱测定主要组成元素为Ca、P。查阅文献[6][7],该物质可能为羟基磷灰石。有部分测试点出现Si含量较高,结合前面介绍,其应为石英,故漆灰层应为羟基磷灰石和石英混合调胶而成。底漆层能谱分析包含主要元素为C、O元素,符合有机物的组成,应为大漆未掺加任何其他物。其他颜色层上面已描述,不再赘述。

(3) 红外检测:选取底漆层,漆灰层和色漆层的棕色胶状物进行红外光谱检测,根据谱图(图二一)知:1011cm-1处出现的强峰为碳氧键的伸缩振动峰,1429cm-1处出现的强峰为亚甲基的变形振动峰,2029cm-1出现的峰应为氨基酸中氨基吸收峰。进一步根据扫描电镜能谱仪(不测氢)测试,其主要元素为C、O,证明其为有机物。综合上述可知该胶结物为大漆。另外,谱图中在1712cm-1与1622cm-1处未见强弱关系,故不能判定其是否添加桐油。

图二一 红外对比图

通过谱图对比:漆灰层和色漆层的胶结材料与大漆的红外光谱图一致,故漆灰层和色漆都是通过大漆调制其他物而成。

三、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工艺如下。

1.木板漆画结构为:木胎(香椿木)+织物层(待研究)+漆灰层(大漆、磷灰石、石英)+底漆层(大漆)+红色漆层(朱砂、石英、大漆)+色层。

2.通过各层使用材料颗粒大小及髹漆层的厚度测量,反映了工匠对材料要求的严格和髹漆时高超的技艺。

3.各色层显色成分为:黄色应为雌黄、雄黄和石英混合物;红色为朱砂与石英的混合物;白色应为铅白;黑色应为炭黑;橙红色应为朱砂、雌黄或雄黄和石英的混合物;青绿色和深绿色为雌黄或雄黄和含铅物质(绿帘石)混合而成。

4.各色漆层均通过大漆调制各颜色而成,并未添加桐油。

[1]张丽《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何秋菊《北京老山汉墓出土漆器残片的髹漆工艺研究》,《文物》2013年第10期。

[3]金普军《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江汉考古》2012年第4期。

[4]李涛、杨益民《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屏风残片的初步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年第3期。

[5]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68~69页。

[6]孙机《关于汉代漆器的几个问题》,《文物》2004年第12期。

[7]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底漆大漆景深
李凤作品
浅析水性防锈底漆的施涂方法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车身新板件的面漆前处理工艺分析
基于家居环境的宏釉涂料使用探索
汽车修补涂装工艺(二)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大漆十问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
简明FOTO词典: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