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践行学科育人理念的探索以“常见的化学反应

2020-05-28 21:52杨梓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育德条件育人

摘 要 文章以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为例,阐述学科教学必须充分挖掘知识育人价值、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关注 学生认识经验以践行“学科育人”。最后,提炼课堂教学践行“学科育人”理念的行动路径。

关 键 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学科育人;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认识与践行“学科育人”理念,本文以上 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常见 的化学反应——燃烧”的教学作探讨。本节教材,编 著者将“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 炸”“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安排在一起。从一线 教学看,教师们把掌握燃烧的条件及其与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的关系、认识氧气的量对可燃物燃烧程度的影 响、爆炸及其成因等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来追求。这样 的教学,因缺乏对燃烧知识内在意义与价值的把握 影响到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因此,应重新审视主题 定位、把握内容价值、优化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育 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拓展学科知识育人价值 落实学科育人,首先强调教师立足课程育人的视 角审视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学科育人价值分解与还原 到各个课时。[1]这就要求课时设计时,必须站在课程 视角关注课时内容如何承载“育德”价值,实现“育智” 和“育德”相统一。[2]本节承载怎样的“育德”价值?由 于燃烧被安排在课标“主题五 化学与社会发展”和教 材“第四章认识化学反应”,故学习要求包含认识化学 反应、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等。前者强调认识燃 烧的条件,进而理解化学反应条件性;后者要求从条 件对燃烧的影响上升到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认识 到改变反应条件可调控化学反应使其朝人们预期方 向发展。此外,人类对燃烧条件的认识经历长期的艰 辛探索,是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过程,还有助 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等。

因此,本节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树立科学世 界观。本课将燃烧作为一类化学反应来认识,突出燃 烧条件的探究、燃烧条件对燃烧反应的影响(能否发 生、是否完全、是否快速等)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 立科学的分析范式,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 件、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等,对培育辩证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有重要意义;②增强社会责任感。本课帮助 学生认识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能使反应朝着人们预 期的方向发展,从而赞赏化学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 展所起的作用、建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培育学生社 会责任感;③培育良好的品质。通过化学史实,帮助 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燃烧的认识经历蒙昧到“燃素说” 到“氧化學说”的历程。这一历程是科学家艰辛探索、 创新实践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以实验为手段、通过 证据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对激 发探究欲望、养成求实态度及求真精神等起到很好的 促进作用。

二、优化教学活动组织实施 本课采用图1所示的问题序列及发展线索来组织 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这一教学组织线索,从燃烧的事实现象出发,让 学生感悟到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燃烧,火灾、燃料不 完全燃烧造成的浪费及环境污染、某些场所的爆炸给 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危害。这一情景将激发学生思考 该如何合理利用燃烧反应来造福人类。要解决这一 问题,自然需要探寻燃烧反应的条件,认识外界条件对燃烧反应的影响。当认识到条件对燃烧反应的影 响后,学生将会从控制条件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燃烧 反应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系统问题的解决,学生 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历程,感悟物质运动变化与 内外因的关系,认识到可通过调控化学反应条件助力 社会和谐发展、体悟化学研究者建立社会责任的重要 性等,从而实现前述分析三个层面的育人价值。

三、关注学生经验促感悟体认

情境与体验是理科教学中德育实施的两个重要 特点。[3]这就强调,课堂教学需要利用丰富素材来创 设情境,通过寓情于境、以境激情,让学生在问题解决 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建立体悟性的认识。[4] 情境越真实、越贴近学生经验,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越浓厚,形成的德性体验更深刻,更有利于体认并形 成价值信念以引领行动实践。

对于本节学习,燃烧、爆炸、火灾、灭火等是学生 再熟悉不过的化学事实与现象,家庭生活中常通过燃 烧来做饭取暖,电视上常播放利用爆炸开山采矿、火 灾及灭火场景;某些工厂因燃料(尤其是煤)未完全燃 烧排放出滚滚浓烟而污染环境等,也是很熟悉的。此 外,结合前面的学习,学生还关注到不同物质在氧气 中燃烧、同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有 差异。对于这些认识与经验,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认 识,但本课学习前没有从化学视角来加以审视。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结合活动线 索融入学生上述的认识与经验,并引导学生从化学的 视角来看待,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感知化学反应条件 性、感悟化学反应条件与结果的关系,进而建构反应 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调控化学反应条件可影 响反应快慢及反应程度等的认识,最终体悟到人类可 以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从而合理利用化学技术促进社 会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面的认识与感悟,超越了具体 的知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 意义,从而能够很好地发挥化学学科知识的育人 效果。

从实践层面上看,学科教学是由具体课时组合而 成。因此,学科育人应通过不同课时协同作用得以实 现。为此,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立足学科课程 的视角,思考每一课时教学该如何践行“学科育人”行 动理念、建构课时教学落实学科育人的行动路径,从 而做到“育德”与“育智”相统一。结合前述分析,对于 课时教学,可建构如图2的行动路径。

显然,课堂践行“学科育人”理念的关键工作在于 教学设计。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执行教学规划并监 控效果的过程,教学设计时育人目标与路径的预设情 况,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执行与监控。对于教学设 计,核心之一在于整体把握学科课程育人要求基础 上,从学科知识的主题定位和学习要求出发,审视教 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如“燃烧”这一内容,只有放到课 标的主题中并结合教材的安排,才能认识到:燃烧仅 是化学反应的一个载体,燃烧条件及其对燃烧影响的 探究,在于认识化学反应条件性、条件对化学反应的 影响,进而感悟条件的调控能使化学反应朝着人们预 期发展、体认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后者体现为“育 德”的价值追求。建立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是课堂教 学落实学科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明确课时教学“育智”“育德”两个方面,便可制定 体现多角度育人的课时教学目标。然而,课时目标的 制定,仅为学科育人指明方向,开发什么资源、规划什 么活动、如何设计评价以促进与监控目标的达成,是 教学设计又一重要工作。做好这一工作,无疑要密切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多樣化的探究活动、设计 有针对性的评价项目。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知识的育 人价值是隐晦的,教学时需要“明示”,即帮助学生在 “隐约”认识基础上将其外显出来。如“燃烧”教学的 最后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对“化学与 社会发展”的理解。这样的总结反思活动,不仅有利 于学科知识价值的外显,还能了解到学生“育德”目标 的达成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勤.从四个维度评价学科的育人功能[J].现代教 学,2013(7-8).

[2]        田保华.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J].课程·教材· 教法,2015(7).

[3]        黄冬芳.理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与方法[J].北京教育 (普教),2016(10).

[4]    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 养及教学培育的认识[J].化学教与学,2019(8).

猜你喜欢
育德条件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