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2020-05-28 13:4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故国中国梦中华民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的国家一级文物——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于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字样,意为“居于天下中央”。正因为带有“中国”二字的铭文,何尊被誉为镇国之宝。

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多次出现“中国”一词,一般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或指黄河流域的诸侯国。如《庄子·田子方》:“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疏》云:“中國,鲁国也。”《诗经》也多次出现“中国”一词,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韩非子》一书,也多次出现“中国”一词,如“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先生邹衍又给“中国”赋予了新的含义:赤县神州。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也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虽然“中国”还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概念,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指整个华夏民族国家。

秦汉之后,“中国”一词在文人的诗文中更是频频出现。如相传为王昭君所作的《怨旷思惟歌》序云:“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唐代文人诗中出现“中国”一词的频率更高,如刘商《胡笳十八拍》:“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聂夷中《行路难》:“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中国要荒内,人寰宇宙荣。”宋务光《海上作》:“旷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无际,沄沄深不测。崩腾翕众流,泱漭环中国。”李白《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张谓《代北州老翁答》:“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韩愈《送灵师》:“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韩愈《赠译经僧》:“只今中国方多事,不用无端更乱华。”不胜枚举。

而“中国梦”一词,据查,最早出现于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五言律诗《德佑二年岁旦·其一》,诗云:“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南宋末年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他本来名叫郑之因,在南宋被蒙元灭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因为“肖”是宋朝国姓“趙”的一部分,郑思肖以此隐晦地表示不忘故国。宋亡后,他隐居著书作画以终,著有《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郑思肖诗中的“中国梦”,无疑包含了抵御外侮之梦、恢复故国之梦、华夏一统之梦、天下太平之梦。但由于南宋君昏臣贪,战略失误,政治腐败不堪,终于被蒙古铁蹄踏了个粉碎,郑思肖的“中国梦”也随之破灭,只能“逢人空泪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国梦”。郑思肖身处乱世,他的“中国梦”是结束战乱,恢复故国。到了清末,面对内忧外患,仁人志士们的“中国梦”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梦”,是全民抗战,救亡图存。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梦”,是“民主统一,和平建国”……而在当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自郑思肖提出“中国梦”至今,已经过去七百多年。这七百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多灾多难的艰辛历史,但人们对国家、民族寄予的希望,始终可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来源/《大众日报》)

猜你喜欢
故国中国梦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伤心人别有怀抱
故国·青铜
月光如水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