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2020-05-28 02:28宋娜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儿童阅读教学

宋娜

摘要:想象性思维是经验重组、心理加工、表象再现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性机制,它内敛为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外显为对已知和未知事物的创造活动。那么,发展儿童的想象性思维,正迎合了儿童认知世界的需要。因此,培养儿童的想象性思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儿童想象性思维的培养进行探索,通过思维发展与提升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想象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常态中我们发现,儿童思维经常处于浅表化、肤浅化、碎片化的状态。到目前为止,有很多人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有所突破的不多。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想象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儿童认知与学科特质的整体关照出发,以想象性思维的培养为重点,以思维习惯、思维技能、思维品质的养成为旨归,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培养路径,探索儿童想象性思维的培养策略,致力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唤起想象

在情境中学习的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和去处,学到的东西都是鲜活的。具体可感、优美动人的情境的感染力是极大的,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感情的共鸣,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述、情景的表演、游戏的互动、实物的展示、图片的展示、场景的模拟和录像的再现等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感知、理解、感悟、情感及想象,进而达到生发情感、唤起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以《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为例。开课伊始,我便通过出示敦煌莫高窟的《九色鹿》壁画,让孩子们更为直观形象地感知文本作为“民间故事”的独特性及其经久不衰的价值所在。又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风娃娃》一课时,也通过情境创设,让孩子理解“使劲儿”一词的含义,还通过“校运会”这个具体的例子,加强对生词的巩固。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深入理解生字,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地使用词语,实为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

情境的创设,实现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链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出与学生情感契合的氛围,增强教材的动态性,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借助问题,激活想象

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依據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问题成为儿童思维发展的桥梁。例如,在执教《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教师先梳理出学生最想探讨的四个问题:千里江陵一天就能到,真那么快吗?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小船就已驶过崇山峻岭了吗?诗人为什么要把船速写得这么快呢?这首诗究竟抒发了诗人李白怎样的心情?这四个问题非常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学生入境的路标,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引向更深一步的研读。又如在《九色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最扣人心弦的情节,从动作、语言等相关语句品读人物品质。学生从强烈的反差中,主动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将次要人物写得如此具体?学生从对比中读出“义”之美。在品读人物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朗读人物语言,并融入自己的动作、表情,读懂了“义”。

问题驱动能引发思维冲突,让学生在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既需要学生的开放性思考,也需要学生的归纳性总结。因此,借助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性思维。

三、引入媒介,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在教学中将多媒体等媒介引入课堂,不断丰富学生的感觉,有效刺激其视觉和听觉,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动态化,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一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灵活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师:(生贴画,师引导想象)在春日的早晨,两只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围绕着翠绿的柳树飞过来、飞过去,愉快地鸣叫、唱歌。

师:(播放黄鹂声)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想象一下,假如你们就是这两只黄鹂,会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呢?(同桌间合作说)

生1:你看那柳树多美呀!

生2:是呀,它的长发翠绿翠绿的,就像是少女的发辫。

生1:你瞧,花儿们都竞相开放了,白的像雪,红的似火,粉的如霞。

生2:是的,春天的景色可真美呀!我们赶快加入,尽情地唱歌跳舞吧!

生3:我们想唱一首《春天在哪里》。(齐唱歌曲)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黄鹂鸟是春天的使者。请大家齐读这句,报告春的讯息!

教师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运用板贴、画简笔画的方式,在头脑中想象黄鹂鸣叫的画面,会说些什么或唱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猜测,充分地表达,结果有了精彩的生成。学生在此过程中,对这首诗有了亲切感,与生活建立了联系。学生的头脑中逐步显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四、巧用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课文的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例如,在《蜘蛛开店》中,蜘蛛与河马、长颈鹿之间买卖的情节完整,但蜘蛛与蜈蚣之间买卖的情节省略了,之后是否还有其他情节,大家无从得知。经过第一个情节三个问题的逻辑推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思维模式思考:“蜘蛛又会开什么店呢?会遇到什么样的顾客呢?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写什么样的招牌?结果怎么样呢?”让学生既有结构框架想故事,又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性空间。

想象在无限的空间里肆意传播,每个孩子都插上了自由的、想象的翅膀,编写出精彩各异的后续故事。我们看了之后,被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深深折服。续编故事中,一些学生的设想可谓遨游天际,且不论合理与否,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五、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生活是想象的源泉,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有时候会形成定式,想象就此干涸。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迁移思维,引导学生拓宽生活领域,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介绍景物或事物的方法。然后,教师可随机呈现学校的景物,让学生选择一处景观,将课文中学到的介绍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情境中。

文本本身就是生活情境的载体,教师应在引入新课时设计相关情境,在课堂结束后要进行情境的拓展,这样学生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出发,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体察、呵护、培养。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去培养儿童的想象性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想象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郭海萍.道破“故事”密码:特级教师薛法根《风娃娃》教学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2019(07).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儿童阅读教学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