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海河联运港口发展方案设计

2020-05-28 09:44姜玉波陈立尤兴涛
水运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多式联运

姜玉波 陈立 尤兴涛

【摘 要】 为解决安徽省江海河联运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安徽省江海联运运输系统的需求,发展目标,江海联运港口体系、航线体系、集疏运体系,提出集疏运体系应加快构筑全省“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高等级航道网、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新通道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江海联运;集疏运;多式联运

1 江海河联运现状

根据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需要中转,将江海联运分为江海直达运输和江海中转运输两种模式。安徽省江海联运起步较早,目前沿江的芜湖港、马鞍山港、铜陵港、池州港、安庆港和合肥港等均已开辟江海联运航线。安徽省沿江港口的江海联运业务的主要货种是集装箱、铁矿石、煤炭、非金属矿石。

根据安徽省发展江海河联运的通道情况及江海联运现状,安徽省江海河联运存在以下5个问题:(1)航道网尚不完善,不能支撑更高层次的江海河联运发展;(2)沿江地区江海联运功能港区发展滞后;(3)江海联运的组织水平整体偏低,江海联运运输市场尚未形成;(4)江海直达船型较少,运力结构与船型需求不相匹配;(5)南京长江大桥限制大型船舶直达皖江港口。

从发展现状和周边发展趋势来看,安徽省江海河联运通道主要有以下4条:一是依托上海、舟山等沿海港口,通过江海联运,以海进江方式调入物资,满足沿江腹地需求,也可将物资转运至长江中上游港口和合肥港;二是依托上海、舟山等沿海港口,通过江海联运,以江出海方式运输物资至我国沿海地区和国外;三是在江淮运河建成前,沿淮地区港口依托连云港港等沿海港口和长江口周边港口实现海河联运;四是在江淮运河建成后,沿淮地区港口可依托芜湖港、马鞍山港等沿江港口实现江海河联运。

2 联运需求预测及发展目标

2.1 需求预测

综合考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国家大力推動江海直达运输组织模式等因素,结合安徽省江海河联运运输发展现状、港口及航道布局,预计未来安徽省江海河联运运输货种主要是集装箱、煤炭、铁矿石、商品汽车、LNG等。

2.2 发展目标

2.2.1 近期目标(2020年)

到2020年,沿江港口形成以集装箱、煤炭、铁矿石等货物运输为主的江海联运运输系统,港口转运功能明显增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

2.2.2 远期目标(2030年)

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江海河联运港口体系、集疏运体系、航线体系,以及安全、高效、绿色的江海河联运运输系统,江海河联运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港口体系布局合理。建成以芜湖港、马鞍山港为中心,以铜陵港、池州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为支撑,其他港口为补充,对接舟山港、上海港、连云港港等沿海港口的江海联运港口体系。

(2)集疏运体系衔接顺畅。建成以横贯全省的长江、淮河,纵穿南北的沙颍河―江淮运河―合裕线―芜申运河为核心,连接长江沿线及沿海地区的“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全省江海河联运航道网络体系;重点江海河联运港区具备公路、铁路、水路等3种集疏运方式,实现江海、河海、江河、铁水联运。

(3)航线体系便捷高效。主要货种是集装箱、煤炭、铁矿石、滚装车、LNG等,沿江五港重点培育形成近海、近洋江海直达航线,合肥港重点培育至上海港、连云港港、芜湖港、马鞍山港的江海河联运航线,沿淮地区港口重点培育至连云港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的江海河联运航线。

3 江海河联运港口发展方案设计

3.1 芜湖港

发挥芜湖港的区位优势和航运优势,提升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以集装箱、商品汽车、煤炭、LNG等货种为主的江海联运港口,将其朱家桥港区发展成集装箱和商品汽车江海联运港区,将裕溪口港区发展成煤炭江海联运港区,将三山港区发展成LNG江海联运港区。

芜湖港重点发展近海、近洋江海直达航线,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物资转运业务,依托江淮运河,承接沿淮地区物资转运业务。

3.2 马鞍山港

发挥马鞍山港的区位优势和航运优势,提升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以集装箱、铁矿石等货种为主的江海联运港口,将郑蒲港区发展成集装箱江海联运港区,将中心港区发展成为铁矿石江海联运港区。

马鞍山港重点培育形成近海、近洋江海直达航线,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物资转运业务,依托江淮运河,承接沿淮地区物资转运业务。

3.3 安庆港

安庆港获批成为安徽省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将其打造成为以集装箱、商品汽车等货种为主的江海联运港口,利用长江航道维护水深变化的优势,逐步拓展水水中转业务;江淮运河建成后,发展沿淮地区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江河联运运输。中心港区发展成为集装箱、商品汽车江海联运港区。

安庆港重点培育形成近海直达航线,以及通过到上海港、舟山港转运海船实现远洋运输的江海联运航线;逐步发展安庆至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沿淮地区的水水转运航线。

3.4 铜陵港

将铜陵港打造成为以煤炭、铜精矿、LNG等货种为主的江海联运港口,将其江北港区发展成为煤炭江海联运港区,将枞阳港区发展成为LNG江海联运港区。铜陵港重点培育近海直达航线。

3.5 池州港

依托江口港区、乌沙港区、东流港区,将池州港打造成为以非金属矿石为主的江海联运港口,重点培育近海直达航线。

3.6 合肥港

发挥合肥江淮港口综合枢纽的区位优势,依托南淝河港区和江淮运河港区,将合肥港打造成为以集装箱为主的江海河联运港口,重点培育合肥港―芜湖(马鞍山)港――上海(舟山)港集装箱江海河联运航线。

3.7 蚌埠港

充分发挥淮河入海通道和江淮运河通江达海的作用,承担沿淮港口物资中转业务,依托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将蚌埠港打造成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江海河联运港口。蚌埠港重点培育经江淮运河至芜湖(马鞍山)港――上海(舟山)港的江海河联运航线,以及经淮河入海通道至连云港港的海河联运航线。

淮河水系其他港口江海河联运航线与蚌埠港基本一致。

4 江海河联运航线规划

重点货种典型江海河联运航线规划见表1。

4.1 集装箱

马鞍山港、芜湖港重点培育近海、近洋集装箱江海直达航线,提升两港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作用。安庆港、池州港、铜陵港以挂靠航线为主,根据实际需求兼顾运营直达近海的集装箱航线。合肥港重点培育合肥港―芜湖(马鞍山)港―上海(舟山)港集装箱江海河联运航线。随着皖北地区集装箱市场的发展壮大,蚌埠港应逐步开展直达连云港港的集装箱直达航线。

4.2 铁矿石

铁矿石运输以“海进江”运输为主。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铁矿石到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后,通过江海直达船运输至马鞍山港。目前铁矿石运输主要服务于马钢集团,未来将逐步开辟由马鞍山港中转至长江中上游及沿淮地区的水水转运航线。

4.3 煤 炭

煤炭运输以“海进江”运输为主。来自我国北方环渤海的秦皇岛、黄骅、唐山等港口的煤炭通过江海直达船运输至芜湖港、铜陵港等沿江港口;澳大利亞、印尼等国的煤炭运抵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后,通过江海直达船运输至芜湖港、铜陵港。

芜湖港裕溪口港区和铜陵港江北港区均已是煤炭江海联运港区,目前主要为皖江区域的煤炭运输服务,未来将逐步开辟由芜湖港裕溪口港区、铜陵港江北港区中转至长江中上游及沿淮地区的水水转运航线。

4.4 LNG

LNG运输以“海进江”运输为主。中东地区的LNG运抵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后,通过江海直达船运输至芜湖港和铜陵港。

依托芜湖港三山港区和铜陵港枞阳港区均已是LNG江海联运港区,目前主要为皖江区域的LNG运输服务,未来将逐步开辟中转至长江中上游及沿淮地区的水水转运航线。

4.5 商品汽车

滚装汽车运输以“海进江”航线和“江出海”航线为主,“江出海”航线主要为芜湖、安庆等地的汽车企业通过江海直达船将出口汽车运输至近海或近洋国家服务,“海进江”航线主要为国外进口汽车到达上海港等沿海港口后通过江海直达滚装船运输至芜湖港、安庆港服务。

5 江海联运水路集疏运体系

5.1 加快构筑全省“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高等级航道网

安徽省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为:以横贯全省的长江干线、淮河干流,纵穿南北的沙颍河―江淮运河―合裕线―芜申运河为核心,以其他Ⅲ、Ⅳ级航道为延伸,形成通达省内主要城市群、沟通沿江沿河的主要产业园区和工矿基地、连接长江沿线及沿海地区的“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高等级航道,共规划航道里程约3 200 km,其中Ⅲ级及以上航道里程约占60%、Ⅳ级航道约占40%。

以“一纵两横”为核心,以其他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加快内河航道升级、扩能、沟通、联网,形成布局完善、结构优化、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体系。目前做法如下:(1)加快推进长江干流整治工作,继续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合作,共建皖江深水航道,基本实现芜湖段维护水深常年在10.5 m(争取12.5 m),安庆段维护水深常年在7 m(争取8 m);(2)提升淮河干流通过能力,淮河安徽段临淮岗以下河段航道等级提高到Ⅱ级,以上河段提高到Ⅲ级;(3)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实现江淮航道沟通,并与沙颍河、合裕线等航道形成省内南北向水运大通道;(4)大力改善支流航道通航条件,积极推进支流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干支连通的航道网络。

5.2 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新通道建设

淮河入海通道建设是淮河水系港口开展江海河联运运输的关键因素,安徽省应积极配合江苏省加快推进淮河入海通道建设。

猜你喜欢
多式联运
国内乘用车整车多式联运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研究
基于节点拆分指派问题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南通江东物流有限公司多式联运方式应用探究
危险货物集装箱多式联运风险分析
基于合规运输的第三方整车物流多式联运网络优化
轴幅式零担货运网络运输决策模型研究
郑州航空港多式联运发展探究
我国多式联运市场及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机遇
多学科视角下的多式联运内涵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