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院校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探究

2020-05-28 09:35左美霞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职生思政教育语文课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大力提倡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爱国主义青年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的技术人才重要。在提倡“大思政”理念背景下, 如何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 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生;语文课程;思政教育

一、新时代中职院校加强思政教育的原因

(一)新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思政课带来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对思政工作也愈加重视。特别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掀起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更是把政治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只有思想纯正、价值观正确,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把握时代特点,实现自我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政治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脉络,以构建中职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清晰的政治信念为导向,不断挖掘思政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元素,明确学生远大政治理想、提高中国特色的国际地位。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高校,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中职学生心理不成熟,在国家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思潮下,更加要学习这些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为以后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保驾护航。

(二)中职学生发育与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

中职学生的年纪大概都在15岁到19岁之间,生理与心理都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觀都未成型,需要正确的引导,可塑性非常强。从生理层面来讲,学生还未成人,身体还在继续发育,心智是跟随身体的生理发生变化的,因此,生理还未成熟,心智也还未发育完全;从心理层面来讲,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无奈选择职校,又因为社会对职校的一些偏见与歧视,造成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孤僻、厌学严重、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需要正确引导;从情感层面来讲,青少年感情丰富,处理事情都是以感性为主,很少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容易产生冲动,而冲动是魔鬼,一旦犯下严重的错误,会一辈子留下心理阴影,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刻也不能丢下的。

另外,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中职教育不比普高,普高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进入大学后,还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有专门的高校思政课,继续学习,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但中职生没有,一毕业就进入企业工作,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系统性的在校学习时间,全凭自己在实际生活去修炼道德品格了。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已不再停留在专业技术的方面, 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中职的思政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新时代中职院校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其具有人文性、基础性等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则需要着重培养中职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语言应用能力,并且也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熏陶,培养中职生的思想品质、审美素质、崇高人格等。由此来看,对中职生实施思政教育则是树立其崇高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站在实际角度进行分析,语文课程是中职教育的一个核心人文学科,教师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

中职学生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主力军,他们担负着国家的未来及希望。关注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其思政教育,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中职人才,则是实现国家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必要基础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多数中职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其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却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基于社会多元化思维、愈加复杂的社会背景,加强其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去影响及熏陶他们,促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方可真正地成为国家发展所亟需的优秀人才。

近几年职业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职业技能得到了各界的青睐,学校、家长、社会都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连文化基础知识课都边缘化了,德育课程的课时更是少的可怜。十八大以后,随着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立德树人成为我党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各学校的思政德育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按学生比例,要求各学校配备足够的思政教师,开齐足够的思政课。中职院校加强思政课,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响应并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的有力措施,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二)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培育四有新人

教育,即教书育人,重点在于育人。中国有古话,做事先做人。但传统的教学,学校教育关注技能和知识比关注品德、人格多。知识是短期的,更新换代速度快,而品德、价值观、人格等却影响学生终身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影响一个人的事业成就,道德越高,事业成就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道德水平不高,成就怎么也不会太大。其实,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一辈子够用的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人格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2014年,教育部牵头,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研究组,历时三年,研究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第一次提出终身发展的概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育四有新人。总之,中职生在毕业后都是需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加强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对其未来就业发挥重要作用,方可促使其更灵活、快速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为中职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其适应社会奠定稳固基础。

三、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由语文的本质决定的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几千年的传统就是“文以载道",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中华几千年的教育,就一门语文课程,四书五经里所有的文章,承载了莘莘学子的思想教育。现代语文把语文的作用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就是语文的传统本质。所以,时代在变,但语文课程的社会功用是不变的。现代的大文科观,提倡”文史哲“不分家,”哲“就是哲学,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语文课程融入思想教育的先天优势条件。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建设中,在思政课课时不够、思政教师严重缺乏的形势下,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决定的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文章,大部分是名篇佳作,体现的人文精神、弘扬的正能量、透露的爱国爱家情怀、褒扬的真善美等等沁润着学生的思想。如高教版《我的母亲》《卖白菜》中两位母亲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来的坚忍、善良、诚信;《荷花淀》里青年夫妻的家国之爱;《一碗清汤荞麦面》里母子三人面对困境的自强、有爱、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的以国家为重不计私仇的大度、廉颇的位居高位却能勇于承认错误的改过精神;《沁园春长沙》里年轻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爱国情怀;《老人与海》里老渔夫八十四天失败,在第八十五天仍然昂然出海捕鱼的精神信念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内容的重要方面,这是其他学科比不上的内容优势。

四、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以故事感化人

怎么利用教材里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干巴巴地说教,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想的浸润不能狂风暴雨式,也不能念经式的碎碎念,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内心真正有一种替代感,我就是那個主人公,我该怎么选择?我如何去完成我的使命?这些该怎么表达出来,又怎么进入学生的内心呢?笔者一直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登台讲,一来,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思想都不同,他在讲之前必定要仔细研读,自己不深刻领会,是无法讲出故事的精髓来;二来,由同龄人的口吻讲出来,从心理上学生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个体和思想上的变化,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确保有理有据地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引导学生紧跟党的步伐,全面贯彻党的政策路线,摒弃传统封闭的老路,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唯有如此,才能够将思政教育理念更好地渗透到故事中,加强其教育及感染价值。

(二)以红色研学教育人

近几年流行一个词语,叫研学,就是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利用一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方,接触特定的事物,以获取预定的收获。红色研学,就是去红色基地,去曾经的革命圣地瞻仰烈士,感受革命热情。经历即教育,体验即成长,作为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红色研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倡导把学习与红色研学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合一,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逐步形成高尚品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共同成长,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四有”新人。这是红色研学的核心价值追求,红色研学就是用一种美好的方式使学生实现精神上的新生,是一种美好修行。

(三)以专题讨论塑造人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一个知识点,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亲口讲一遍,在讲的过程中还要加入本人的理解和观点。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里就有讨论、辩论等形式。笔者就将思政内容与这一形式结合起来,发挥语文课隐性的思想教育功能。实施起来要注意两点:一是话题的选择,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感兴趣的话题是学生专题讨论的最佳切入点和效果放大器;二是话题的选择最好能跟上社会的热点,让学生随时关注社会动态。例如最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虽然是党员的教育,但放在中职学生身上,照样合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来职校,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你如何做到”等等。再例如今年的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激起了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就可组织一次“中职生如何爱国”话题的大讨论。这种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既具学术意义又有思想价值。更重要的是,“真理越辩越明”,在不断地专题讨论与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与思想都得到了不断地更新与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就不断地被塑造,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新人。

五、结语

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教育体系都应重视。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与地位,仅次于思政课。依靠着它独特的学科优势,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长期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若干年后必定会显现出成效, 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肯定会深深扎根在每位学子心中。

参考文献

[1] 王岚.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

[2] 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

[3] 罗晓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才智,2019(07).

[4] 张晓利.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2018(02).

[5] 吴小丰.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04).

作者简介:左美霞(1976.09- ),女,汉族,湖南株洲人,高级讲师,科研处干事,湖南工贸技师学院,研究方向:中职语文和思政教学。

猜你喜欢
中职生思政教育语文课程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