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德
我们慕名走进大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潭唤作月亮湖的清水,湖边植有一排粗壮茂盛的荔枝古树,树枝映于水中,池塘波光潋滟,树影婆娑,显衬出几分幽雅静谧。从池塘南端绕左侧入村,村头赫然矗立着数棵可由二三人围抱的古老樟树,劲干虬枝,犹若华盖,即便骄阳当空,也不见几束阳光透来。
与池塘北侧正对的,是大芦古村落中最著名的镬耳楼(又名四美堂),系劳氏祖屋的入户门楼。镬耳楼经劳氏五代人前后用一百七十余年接力建造,是一个布局完整、规制严谨、具有鲜明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院落。劳氏先祖有非常科学的建筑理念,宅基地选择山坡而非良田,因势造形,房屋依山顺溪而建,房前田垌挖泥留塘,取土造屋,沿山坡由低向高逐级建构。为了减少暴雨对门前地基的冲刷,房屋建筑时专门在屋檐部位设有导雨沟槽,沟槽与室内两侧刻意砌成的两个空心廊柱相通,雨水沿空心柱顺流而下注入屋角的下水道,最后流进大门前的月亮湖。这种源于民间朴素智慧的不同凡响处,确乎令人叹为观止。
出镬耳楼向北是一处小巧别致的劳家花园,围墙外有七棵苍翠挺拔的古梐树,为劳氏五代劳宏道所植。据说劳宏道还在村头种下樟树,取梐与笔、樟与章的谐音之义,取池边荔枝红果满挂的喜庆,寄托并祈盼家族的兴旺发达。劳宏道扩建祖屋,在大芦劳氏开基两百年之际,与老宅并列建起同等规模二五布局的老二房。对应老宅四美堂号,取达德、达才、达智之义起名为三达堂。虽然历数百年风雨侵蚀,但历史的印痕和岁月的包浆都依然难掩昔日的辉煌。
大芦劳氏数百年生息繁衍,族群及基业日益庞大,后代子孙不断另寻宅基建房,除老宅之外,还建有沙梨园、东园别墅等共十处宅院,且都大致沿袭了祖屋的规制和习俗。十处院落占地二十二万平方米,保护面积达四十五万平方米,共同构成规模宏大全国少见的宗姓氏族民居古建群落,也勾勒出劳氏家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景观。
劳氏祖屋专门设有上书房与下书房,东园直养斋首开家塾先例,克中公祠建有家族书院,所有府第皆有专供生员和子弟读书的场所。
当然,古民居最能彰显劳氏文化底蕴的,还属张贴悬挂于十处宅院各进门楼及中堂两侧的那三百余副楹联。这批楹联带有十分鲜明的劳氏色彩。比如以报国为旨的,像“克尽兴邦责,中全爱国心”;以持家为旨的,像“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守高曾其规矩不愆不忘”,等等。这些楹联修辞娴熟、格律工整,具有浓郁的装点书香门第、展露乡风民俗、抒写家训才情的族裔文化特色。每逢年节和喜事庆典,后人都会在固有位置上用红纸浓墨将原楹联重新书写张贴,以重温先祖教诲,传续宗族文脉,数百年从未间断,已演化为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形成当地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离开大芦,最为感慨的是在子孙不断繁衍分居的情况下,一幢老宅为何能躲过无数次天灾人祸,原样不动完好保存四百年?何以进一步延续到将所有祖屋都能一概维护留存?其中可能会找到区位环境、经济条件、分配方式等诸多客观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劳氏家族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族群内部的规范约束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如果不是刻意地保护,不可能保留至今。
(选自《人民日报》)
【学佳作·谈感悟】
雪雪:本文记述了作者游历大芦古民居的经过,内容丰富,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洋溢着作者对此地文化的尊重与赞美。
冉冉: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将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來,详略得当,通过对大芦古民居的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的描写,衬托出浓厚的历史底蕴,尤其是对古民居中楹联内容的引用,既彰显出浓厚的文化特色,又使游记文采斐然。
睿睿:文章最后由所见所闻过渡到所思所想,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肯定与支持,为文章增添了一抹议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