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护人员回归平静后,经历过的事情会再次在脑海浮现,心理会受到更大冲击;一些病亡患者的家属,由于疫情期间正常哀伤过程受到阻断,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对他们来说,修复心理创伤将是一场持久战。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无论是患者及其家属,还是一线医务人员和隔离群众,乃至全体人民,都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心理冲击。如不及时疏导和调适,有可能演变成心理健康问题。一场看不见的战役,正在进行。
出征武汉的“心理小分队”
李奇光来自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是陕西首批心理援助医疗队成员。2月24日,他随队来到武汉,进驻到6家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其中难度最大的是雷神山医院和武昌医院。
他发现,当时武昌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压力非常大,情绪也都很不好。2月18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新冠肺炎,抢救无效殉职。院长去世造成了直接冲击,武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一度对新冠肺炎的治疗难度感到灰心。
相比于医生,更常见的是护理团队的心理需求。“大批量目睹死亡,对于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是很大的。她们脑海里会不断地闪回这种画面,病人状态不太好,她们就会反复把这个病人往即将病故的状态去联想,导致自己的压力很大。”
2月24日,包括冯征在内的5名深圳康宁医院精神专科医生,组成深圳首支“心理小分队”进驻到武汉优抚医院。他们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些医护人员存在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但大家往往宁愿憋在心里,也不愿主动寻求心理治疗。
冯征和同事们琢磨了不少办法。比如,在微信群里发布和心理治疗有关的信息,主动和大家联系了解情况,推荐策划制作的“安心音频书”,发放面向医务人员的“安心手册”……
除此之外,冯征因地制宜,不断调试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比如,为适应微信等心理治疗途径,她调整表达方式,挖掘文字、语音交流的优势;和同事尝试制定“团体舞动治疗流程”……
“第二战场”上的逆行
直面病毒的前线之外,一群心理咨询师接过战旗,踏上修复人们心理创伤的抗疫“第二战场”。
“朱教授,我年前刚去过武汉,现在很担心自己感染上新冠肺炎!”浙江一名餐饮从业人员拨通了上海“壹点灵”心理求助热线。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名求助者倍感焦虑。他不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疑神疑鬼,而且为了增强免疫力,拼命多喝热水,最后把自己的胃都喝坏了。”“壹点灵”心理咨询平台的朱浩亮教授说。
面对咨询者的心理求助,朱浩亮一方面详尽地了解他的个人情况,另一方面引导他科学认识新冠肺炎的症状,并同自身情况进行对照。通过心理治疗,化解他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前后疏导了3次,最终让他真正打开了心结。”朱浩亮说。
“壹点灵”的志愿者陈建也接到过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来电者是一名40多岁的单身上海男士,和父母同住。禁足在家多日的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突然紧张起来。“以前和他们(父母)聊得不投机的时候,可以选择离开、回避。现在一家人就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逃无可逃。”他说。
矛盾的焦点落在儿子单身这一具体问题上。父母认为,如果这次一家人中真有人意外病倒,家中连一个能照顾得上的年轻女性都没有。父母对生死问题的焦虑,和自己的大龄未婚问题被捆绑在了一起,成为点燃的火药桶。
陈建还接到了一名独居老人电话,老人在电话里哭着说起自己的慢性病药就要吃完,但是也不想让儿子冒险送她去医院配药。她有更为深层的恐惧:万一自己被感染,孩子都无法在身边照顾。
陈建感觉,自己在一天里,仿佛看到了疫情之下散落在都市的芸芸群像。“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大家都会尽力克制、压抑这些负面情绪。现在,也无疑是一次集中的宣泄。”陈建说。
随着疫情变化,“壹点灵”心理咨询平台面向的主要对象也从早期的国内公众、一线人员转变为海外华侨、留学生等。截至3月30日,该平台已累计援助41791人,服务时长达13371小时。
一场持久作战
如今,国内疫情逐渐缓解,随着社会生活步入正轨,疫情早期“潮水般”的心理应激反应逐渐过去,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将会浮出水面。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孙冶举例说,一线医护人员在抗疫攻坚阶段无暇顾及内心感受,回归平静后,经历过的事情会再次在脑海浮现,心理会受到更大冲击;一些病亡患者的家属,由于疫情期间正常哀伤过程受到阻断,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对于他们来说,修复心理创伤将是一场持久战。
数据显示,汶川大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达9.7%左右;非典疫情发生两年后,有10%左右的患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非典造成的很大一部分经济损失,都与疫情影响社会心理导致的连锁反应有关。
为此,孙冶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研究和讨论为期3年的心理监测规划,重点跟踪一线医护人员、丧亲家属、寡居或独居者等6类人群的心理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救援预案。此外,他们正在和社区等有关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不同分级的联动服务体系。同时,宣传工作也被纳入未来的规划当中。“让公众对心理援助有更清晰的概念,能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援助‘归口。”孙冶说。
那么,面对此次疫情,应该我们如何调适自己?
首先要正视这种反应。告诉自己,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情绪反应。同时,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可以列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的清单去执行它;心情不好时允许自己哭一哭,写出你的想法或感受,宣泄不良情绪;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让自己放松;通过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缓解心情;还可以做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泡泡热水澡或冲澡,与人聊天等。
當负面情绪来袭,可以试着与自我对话,自我鼓励,形成正向思维等方式处理负向情绪,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疫情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在睡前不宜过多关注相关负面信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惠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