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2020-05-28 02:35于辉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众参与

摘 要: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紧密结合省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制度供给,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数字建设、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并举,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体责任,又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效能与普惠。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体制改革 公共文化数字建设 公众参与

全国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式建立,始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此后党的各届会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进行宏观规划。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紧密结合省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适应于本省经济发展、人口状况、当地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重视制度供给

2006年9月,国家发布了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计划,即《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未来五年的文化发展(2006-2010)全面规划,公共文化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文化部积极部署,于2007年8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该纲要的通知;陆续印发的通知文件如《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文教科发〔2007〕28号)《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文公共发〔2013〕3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文公共发〔2013〕7号)《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公共发〔2013〕8号)《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文公共发〔2017〕18号)《“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文公共发〔2017〕19号)等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政府公开目录[EB/OL].[2019-11-12].http://zwgk.mct.gov.cn/?classInfoId=21。这些重要文件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即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法律层面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

黑龙江省经过广泛的咨询和实地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其《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从整体规划到具体任务、活动形式等方面规划部署。

二、积极创新实践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东部和北部以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3773.1万人(截止2018年);辖有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县(市)、乡镇、街区分别为67、891、314个(截止2019年8月);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只有3900多人,是我省特有的民族。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基本情况,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以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探索文化体制改革

从2010年国家高层做出关于宏观规划以来,文化部开展了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项目试点等工作。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开展创建活动,已有牡丹江市、大庆市、哈尔滨市南岗区与道里区等获得国家级示范区资格。大兴安岭地区发掘自身优势,自1991年6月21日夏至起启动首届北极光节,在北极村举办,同时开展系列活动,当地居民与“找北”游客共同欢度极光之夜,至2019年北极光节已举办29届;发掘森林资源优势,以界江、冰雪、北极、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风情为题材创作版画,展示家乡魅力与祖国新貌。依托于此的北极村北极光节系列节庆活动和大兴安岭版画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项目获批国家级示范项目。具有地缘特色的“赫哲文化辐射带”、庆安县弘扬抗联文化、北安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也荣获国家级示范项目。在创建国家示范项目带动下,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海林、庆安、泰来等市(县)获得省级示范区资格。围绕创建工作,黑龙江省党委、省政府领导、各部门支持参与,从制度设计、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分工负责,探索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并将其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在文化机构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职能转变和实体书店转型和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馆实行县—乡(街道)—村(社区)级三级管理层次机构设置,采取总馆—分馆—服务点的机构体制,分别称为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三级组织联网共享公共文化资源;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有效运作,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等场所免费开放;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理事会,力求科学管理的机制,规范运行的制度,试点工作分别在省图书馆、齐齐哈尔博物馆、大庆博物馆进行;创新实体书店转型,融国营与民营、购书与阅读、学习与休闲、经营活动与公共服务与一体,超市书店、校园书店、连锁书店纷纷涌现。

(二)以公共文化数字建设实现共享普惠

整合挖掘具有全省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其他文化信息资源,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共同繁荣。2017年11月中旬,以黑龙江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推广培训班为依托,全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云”试点建设工作。通过下载“国家公共文化云APP”并关注其公众号,群众可以轻松体验到高质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真正感受到文化造福人民。

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全覆盖。通过“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全省边境乡村建成1556个数字服务点(文化驿站),实现全省边疆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成功经验做法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推广。

(三)以特色系列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

面向广大民众,着眼民众需求,大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丰富供给。“城市之光”“金色田野”“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欢笑到基層”“结对子、种文化”、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具有地域特征、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如“书香哈尔滨”“书香大庆”等活动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全民阅读标志性品牌。

三、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各个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效能不佳、资金投入不足、人才供给短缺、服务不均等方面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近年来各地许多基础文化设施经过改建、新建、扩建,但仍有一些的市县“文化馆”“图书馆”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有些公共文化服务类场馆的开放时间短,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落后,需要加强建设。

(二)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虽然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网路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供给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但文化服务难以满足民众的现实美好需求。区域发展不均衡、居民获得感不明显、边际效益递减等现象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的及时评估,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效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虽然国家和省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但基层整体投入不够仍旧是制约因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黑龙江省有6个市(地)本级及54个县(市、区)为均衡性转移支付市县,普遍面临财政困难境况,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或重点项目建设等占据主要地方财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明显不足,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四)保障文化人才供给

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迟缓,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基层专业文艺人才数量较少,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匮乏,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尤其缺乏,难以经常组织活动,需要培养人才,保障供给。

(五)推动服务均等化

由于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较大,地处偏远的乡村与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存在机会不平等现象。为了确保全省公民公平、平等、普遍地享有基本化生活权利,《2019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场馆达标工作、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深度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并举,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体责任,又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效能与普惠。

参考文献:

[1]查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8(08):21-23.

[2]苗美娟.2016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馆论坛,2017,37(08):81-90.

[3]陈程耀.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D].哈爾滨商业大学,2015.

(于辉,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公众参与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