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对策

2020-05-28 02:35尹海丹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城市经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摘 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线,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使用面板数据对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测算、比较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高质量发展 城市经济 评价体系

一、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人均GDP超过2.2万美元,已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常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了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格局,有助于大湾区内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融通[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的重要空间载体,具备外向型经济特征,在当前货物净出口与GDP的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出现“刘易斯拐点”和劳动力转移“逆库兹涅茨化”的背景下,传统有形要素的贡献越来越乏力,湾区城市群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Mlachila(2014)认为强盛的经济增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条件,经济增长质量的、包括“包容性增长”等内容[2]。发达国家与经济体开始重视发展中的创新、新经济、福利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欧盟根据涵盖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可持续发展指数(SDIs)《Beyond GDP Measuring progress,true wealth,and the well-being of nations》,欧盟统计局网站https://ec.europa.eu/environment/beyond_gdp/download/factsheets/bgdp-ve-eu-sdi.pdf,2007-11-24。美国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知识就业、全球化、活力与竞争、数字转换和创新设施5项一级指标陈曦,王中华.加快构建我国新经济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美国新经济指数对我国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03):112-115.。任保平认为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3]。李梦欣、任保平(2019)通过层次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测度和评价[4]。鲁邦克等通过组合加权主成分法分析发现我国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空间聚集效应[5]。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在指标的选择上注重可获性。

选取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数据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统计年鉴、年度环境公报以及香港统计年刊。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得到。

(二)测度方法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可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由于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原变量重新组合实现降维,计算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运用SPSS19.0,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

(三)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与检验

采用Z-score法对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统一标准的无量纲化数据。KMO检验值为0.676,大于标准值0.6,Bartlett检验P值著性小于0.01,适合主成分分析。公因子方差全部大于0.6,表明大部分变量提取效果较好。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6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4%,说明这6个主成分因子包含原有数据的主要信息,降低了维度与复杂性。

(四)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和成分

根据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反映经济结构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以及反映经济发展的基础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第一主成分(F1)上有较高载荷,为协调发展因子;在第二个主成分(F2)上有较高载荷的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平均数、人均专利申请授权数,反映湾区城市群的创新投入和產出,为创新发展因子;在第三个主成分(F3)上有较高载荷的包括单位GDP能耗,为绿色发展因子;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和国际游客占比在第四主成分(F4)上载荷较高,为开放因子;第五和六主成分(F5、F6)有较高载荷的是共享因子和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各指标与主成分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来进行湾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分析。F1(删除)

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第一主成分分析

第一主成分为协调因子,对综合得分影响最大。香港和澳门的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产业高级化指数得分较高。2017年香港、澳门的产业高级化指数分别为84和62,湾区其他城市该指数值在0.7-2.6之间。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例如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使得香港和澳门在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占优势,其次为深圳、广州和珠海。其他城市包括中山、惠州、肇庆和江门在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有一定的差距,但惠州在2014年后进步较快。从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深圳、香港、澳门城镇化率达到100%,不存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湾区其他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13年后大幅下降,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少。中山、珠海、肇庆等市还有待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各市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从平均值来看,深圳处于较高水平。

(二)第二主成分分析

第二主成分为创新因子,在时间轴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深圳在创新发展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主要源自于深圳人才聚集、研发投入大。2017年深圳研发投入为900亿元以上,占GDP的4.13%,超过了广州和香港。广州、中山、珠海政府科研支出在2014年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香港和澳门在政府科研投入上历年保持稳定,以企业和高校为主导,政府科研支出相对于社会福利支出来说比重不高。湾区各城市人均专利授权数逐年稳步上升。

(三)第三主成分分析

第三主成分为绿色发展因子和创新发展因子,在第三个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的包括单位GDP能耗。第三主成分得分较高的是香港、深圳和珠海,三个城市2017年的万元GDP电耗分别为0.18、0.52、0.52千千瓦时。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标香港为34微克/立方米 数据来源: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年刊2018》,深圳为45微克/立方米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2017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珠海为43微克/立方米珠海市环保局《2017年珠海市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湾区各城市能耗逐年下降、空气质量逐年提升的趋势明显,得益于近年来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能耗和排放。

(四)第四主成分分析

第四个主成分为开放因子。受外围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各市开放因子得分在2015年经历下滑后开始趋稳。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开放前沿,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湾区经济发展具备开放合作性。香港和深圳开放水平总体较好,2010-2017年之间香港外资依存度都在400%以上,出口依存度在140%以上,属于高度外向型经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内部消费趋势的出现,湾区城市大多经历了出口依存度的逐年下降,深圳出口依存度已由2010年的145%下降为2017年的77%。广州、东莞、中山及珠海处于中间水平,开放因子得分增长最快的是惠州。由于产业转移至更低成本的区域,湾区部分城市外商投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对引入资本促进制造业发展形成挤压,使得部分城市例如中山、佛山的出口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近年来对外经济依赖香港程度较高,2016年广东对香港实际投资额占全省62%[6]。

(五)第五、六主成分分析

第五和六主成分有较高载荷的是共享因子和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因子载荷为0.798,为关键影响因子。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区域差异,广深港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较高,珠江西岸城市增长水平相对较低。在2014年后珠海、东莞、惠州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上升(删除)速度较快,珠海受益于其高新区主园区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驱动,而东莞、惠州受益于深圳高新产业转移产生的外溢效应。

(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将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法,通过公式(1)加权求和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见表3。

F值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1-F6分别表示计算得到的6个主因子的得分,值越高表明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越强。

上述分析表明了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受第一主成分影响,尤其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等相关因素影响,综合得分与第一主成分走势较为相似。近年来由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各城市综合得分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湾区内地域差距较为明显,尤其是湾区中心城市和腹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推进湾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湾区城市的优势互补与创新协同能力。

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对标世界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示范城市,优化制度供给,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金融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处理好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的关系,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联系,充分利用示范城市的产业溢出、知识溢出和金融溢出效应;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建设以高铁、轻轨等组成的轨道和高速路络,实现城市群内部资源的协调发展;加强路网及交通信息网络建设,按照《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实现网络通信同城化。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推经济结构升级

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问题,鼓励区域资本市场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孵化与融资服务;推进科技与企业资源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与多节点重大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工作机制[7],促进产业协同;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构建创新生态链,开启数字经济新业态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发展数字和共享经济[1];按照《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蓝图,对数字经济进行战略谋划和政策支持;通过创新链培育促进资源要素联动和产业跨界融合,构建产业链孵化体系,充分抓住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红利期。

(四)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守耕地保护制度,鼓励绿色低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構建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发挥开放加速器功能

简化大湾区企业“走出去”审批流程,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审批和服务效率,辅导及扶持企业走出去;优化营商环境,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对标世界先进湾区,形成全方位开放的体制机制,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动能,以高水平开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2]Mlachila M,Tapsoba R,Tapsoba S J A.A quality of growth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 proposal[J].IMF Working Paper,2014,WP/14/172.

[3]任保平,何苗.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6):47-57.

[4]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测度及综合评价[J].中国经济报告,2019(05):49-57.

[5]鲁邦克,邢茂源,杨青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21):113-117.

[6]谭炳才.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板与广东的路径选择[J].广东经济,2018(04):14-21.

[7]黄小彪.广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发展,2019,19(01):60-68.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发展:动力、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D18XJY41);中山市社科联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中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青201907)阶段性成果〕

(尹海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经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举办大型赛事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昆明市写字楼市场集聚效应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