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彻底改变“山高摔死鸡,水急不养鱼,有马不能骑,有病不能医”的贫困面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头号工程”,紧紧围绕“要搬哪些人、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等重大课题,创新推行“菜单式”搬迁模式,精心制定了安置、建管、增收三张菜单,让贫困户自由选择、科学建设、综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朝天特色的“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2016—2018年,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的2625户9086人搬迁任务,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2017年,成功承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考核第二名;“菜单式”搬迁模式和基础设施配套经验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的高度肯定,其工作案例获评人民日报“大国攻坚·决胜2020”推荐案例并作经验推广。2018年底,全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9%,全面达到贫困县(区)摘帽标准。2019年4月,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摘帽先进县”。
一、差异化补助,菜单式安置
面临全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现状,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红线”,根据搬迁农户选择安置方式和所需建房成本,制定了相对应的安置菜单和补助标准。三年来共投入住房补助资金2.3亿元,确保了搬迁贫困户不因建房举债、负债。
一是分散自建。支持居住条较差、产业难发展,自愿分散自建的贫困户搬迁到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便利的地方自主建房,人均补助2万元,全区自建分散安置贫困户3853人,占搬迁总人数的42%。
二是规模集中。引导生产条件差、无规模产业的农户搬迁到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或乡场镇进行集中安置,人均分别补助2.5万元、3万元,全区建设100人以上安置点13个,共集中安置贫困户3596人,占搬迁总人数的40%。
三是城镇购房。鼓励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在外务工、不愿回农村生活的贫困户到朝天城区或羊木、中子等中心集镇购买商品房安置,人均分别补助5万元、4万元,全区城镇购房安置贫困户1428人,占搬迁总人数的16%。
四是政府兜底。对2人及以下无宅基地、无建房能力的特困户,由乡镇、村委会建设廉租房或购买安全闲置房,供其免费居住(房屋产权归乡镇或村委会所有),全区共兜底安置贫困户209人,占搬迁总人数的2%。
二、科学化建管,高标准配套
为加快搬迁建房进度,给每种安置方式配置了多种建(购)房模式,科学建房,综合配套、提升服务,有效缩短了建房时间,节约了建房成本,提升了生活质量。
一是推行多种建房方式。对愿意搬迁到乡场镇或村内集中安置点的农户,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搬迁农户全程参与住房设计、质量监督,实行统规统建。如青林乡场镇、蒲家乡罗圈岩村等安置点,由搬迁户成立建房理事会自主比选、自主监管,搬迁群众交付自筹资金后就可入住。对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劳动力缺乏的搬迁户,如两河口乡永平村、麻柳乡石牌村等安置点,由搬迁户按照统一规划,联户建房或者施工队代建,降低建房成本。对劳动力充足,喜欢独门独院的搬迁户,如宣河乡红梁村、临溪乡桃树村等安置点,按人口分别设计2—3个户型图纸,由搬迁户自主自建。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在安置点,集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有活动阵地、有文化广场、有农家书屋、有益农社、有远程诊疗系统、有就业培训系统“服务六有”标准。创新公共服务配套机制,对于城镇购房农户,推行社区统一管理、均等服务,对户籍未迁移到常住迁入地的搬迁群众,日常管理以迁入地为主、迁出地密切配合,同时,其所在社区积极主动介入关怀,推动搬迁群众迅速融入新社区;对安置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根据实际情况将社区服务机构延伸,设置专门的办事窗口,使搬迁群众对安置区有高度归属感。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2016年以来,共整合各类资金近7亿元,对搬迁农户集中安置点及分散安置农户迁入区域的水、土、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提标升级,搬迁区域内通村、通组公路硬化100%、搬迁农户入户路硬化90%、生活用水入户100%,高质量改善了搬迁区域内的生活环境。
三、多元化增收,高质量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根据朝天实际和贫困户发展意愿,通过特色产业促增收、就业创业促增收、资产收益促增收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搬迁户内生动力,多元化引导搬迁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奔康。
一是壮大特色产业促增收。因地发展种养业。按照全区“5+N+村+户”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引导搬迁群众面向市场需求,利用安置地院落空间、周围空闲土地等各种资源,发展1个规模适度、效益明显的小微种养园,努力实现户有产业园、生产有服务、产品有销路、经营有带动“四有”目标。全区搬迁群众共建千亩以上蔬菜、核桃示范园100余个,特色户办小产业园60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3000元以上。鼓励发展服务业。依托朝天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曾家山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品牌效应,引导搬迁群众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建成特色民宿农家乐、林家乐140余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搬迁农户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300余农户通过入股分红稳定增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吸纳搬迁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参与入股分红、收入分成、利益兜底等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订单生产+保底收购”自主经营模式、“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模式、“产品分成+劳务收入”托管代种(养)模式,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
二是推动就业创业促增收。依托区职业培训中心和乡镇农民夜校,提升就業创业能力,共培训搬迁农户5000余人次,实现创业200余人,带动就业1200余人。搭建就业平台,组织搬迁农户在区内海螺水泥厂、中子石材城等重点企业就近就业100余人,加强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国机集团等帮扶单位和朝天籍在外成功人士合作,实现劳务输出2000余人。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260余个。对没有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搬迁贫困户,符合低保政策的纳入低保。对城镇购房贫困户,愿意将户口迁入城镇的,可享受城镇社会保障政策,其农村原有承包地、山林地等权益继续保留,严格兑现教育、医疗、农业等惠农政策。
三是扩大资产收益促增收。用好土地流转政策,盘活搬迁贫困户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鼓励搬迁贫困户将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对搬迁贫困户未能流转的闲置承包地,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当地土地产出经济价值“兜底”流转,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土地增值和搬迁贫困户增收。引进北京中亿、四川圣罗山等公司流转搬迁农户土地3000余亩,发展多种形式农业经营。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安排增减挂钩实施计划时,重点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倾斜,优先考虑安置区特别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探索多种模式,探索出“配套设施+企业经营+贫困户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引进广元市森盈旅游有限公司、鑫泰农业公司等企业发展乡村旅游,将配套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资产以股权方式量化到搬迁农户,并统一入股公司分红,带动搬迁农户人均年分红600余元。
四是激发动力高质量脱贫。培育树立新风。用好农民夜校,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致富能手、脱贫模范等评议活动,全面推行文明新风积分制管理,引导搬迁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夯实组织建设。牢固构建“党建+扶贫”新模式,强化安置区党员干部队伍、群团工作队伍、志愿服务队伍等服务力量建设,给予搬迁群众思想引导、技术指导和生活照顾,解决好搬迁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安置区和谐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