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明,王 强,杜维锋
(中建三局南方公司,广东 惠州 516000)
隧道塌方事故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且高发,易造成安全事故、工期延误、经济损失等后果,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与处治成为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洞口浅埋段为冒顶塌方事故多发的部位,而双连拱隧道由于其力学体系的特殊性,在冒顶塌方处理过程中亦有其区别于一般隧道的特点。
某隧道采用双连拱曲中墙结构形式,总长223m,双向6 车道,左洞净宽16.0m、断面面积约为192m2,右洞净宽13.75m、断面面积约为135m2。隧道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
隧道地处剥蚀丘陵地貌区,标高约为33.0~81.0m,覆土厚度1~48m,洞口地形坡角一般在15~30°,上部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覆盖较薄,下伏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粉砂岩,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量较小,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施工过程中地表水极易渗入施工中的隧道中,产生冒顶现象。
准备开挖左洞K5+151~K5+153 段下台阶时,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发现该段初支出现开裂、下沉,伴有拱顶上方土体从错缝中滑出,隧道外洞顶排水沟外侧土体发生滑移,土钉护坡出现开裂,最终出现冒顶塌方,经核实,无作业人员伤亡。经测量,塌穴直径约7m,中心距离暗挖洞口约16m,洞顶覆土2.9~8m,塌穴前后初支侵线段长度分别为2m、5m。
(1)洞口段围岩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强风化及全风化粉砂岩,为松散结构,隧道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且事故发生部位覆土厚度较薄。事故时正处于当地雨季期间,且事故发生前一周内连日降雨,出口段土体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在降雨渗入作用下,全、强风化岩体内部水压力增大,沿节理、裂隙面产生卸荷作用,风化岩遇水强度明显下降。
(2)大管棚中间连接处较薄弱,设计管棚之间连接采用φ114、壁厚5mm 的管棚连接套进行连接,管内无纵向连接钢筋,此种连接方式抗剪切能力较弱,造成冒顶塌方部位管棚断裂。
(3)上台阶初支完成后长时间搁置,未及时封闭成环,下台阶开挖后未及时施作边墙,拱脚工字钢处于悬空状态。
(1)地表水截流。在塌方体地表附近开挖临时截水沟,地表开裂部位采用水泥砂浆进行灌缝,避免地表径流进入塌方体。塌方体顶部采用彩条布覆盖,作为临时防雨棚罩,减少降雨对塌方体的影响。
(2)未塌方段落加固。对塌体后方已施拱部初支但未做仰拱的段落,设置临时仰拱进行加固,以实现初支封闭成环,避免塌方段落进一步扩张。左侧钢拱架拱脚通过纵向工字钢进行连接,横向工字钢对撑至中隔墙,邻近塌方段部位采用“K”字形角撑避开塌方土体,如图1 所示。
(3)塌方体加固。对洞内塌方土体进行反压,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并对塌方土体进行注浆处理,增强塌方土体稳定性。
图1 “K”字形角撑示意图
(4)二衬跳仓。将二衬台车推至临时仰拱加固段后方,优先进行该段二衬施工,强化未塌方段落支护参数,作为未塌方段支护储备。
(1)设置混凝土护拱。对塌穴岩壁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封闭处理,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在初支轮廓线以外设置混凝土护拱,环向采用工字钢拼接而成,并采用纵向钢筋连接成整体,顶部铺设一层钢筋网片。护拱右侧落于中隔墙顶部,左侧采用锁脚钢插管固定。
(2)拱部初支恢复。在护拱的支护下,分上、中、下三个台阶分步开挖并恢复初支结构,拱架加密至每榀40cm,开挖与支护逐榀进行,即开挖一榀、支护一榀,确保土体稳定。为保证护拱在开挖过程中的支护可靠性,在塌方段左侧初支轮廓外侧设置一道混凝土条形基础,将护拱左侧通过工字钢支腿焊接在条形基础顶面,如图2 所示。
图2 冒顶塌方段处理示意图
(3)仰拱及二衬跟进。仰拱施工紧跟拱部初支,仰拱长度缩短至2m 一板。同时,在保证作业空间的前提下,二衬紧随仰拱施工。
(1)设置临时支撑。在上台阶与原初支之间分别设置临时竖撑Ⅰ和临时斜撑Ⅱ,临时支撑根据原初支间距每榀设置一道,顶部与原初支拱架进行焊接,底部落于钢板上,纵向设置两道工字钢横梁形成整体,如图3 所示。
(2)左侧换拱。逐榀拆除原侵线初支A 段,接左侧中腿工字钢a,中腿上端与护拱拱架连接,下端采用双排锁脚锚杆固定。中腿安装完成后,挂网、喷射混凝土,随后拆除临时支撑Ⅱ和原初支B 段,并喷射混凝土。按照上述顺序逐榀完成左侧上台阶初支换拱。上台阶初支换拱完成后,逐榀开挖下台阶,完成左侧下腿工字钢b 段安装,随后按每3m 一板施作左幅仰拱。
(3)右侧换拱。左幅仰拱完成后,逐榀拆除临时支撑Ⅰ和原初支C 段,并喷射混凝土,完成右侧上台阶换拱。最后开挖右幅下部土体,完成右幅仰拱施作。
图3 初支侵线段处理示意图
在完成冒顶塌方段和初支侵线段仰拱后,对护拱顶部2m 范围进行回填,稳定塌穴四周土体,降低地表水对塌方部位的影响。为减小顶部荷载,采用气泡轻质土进行回填。待上述部位二衬结构施工完成后,顶部回填素土并恢复绿化。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总结,在隧道冒顶塌方处理过程中需注意如下几点:(1)事故发生后要建立警戒区,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有序开展塌方处理工作;(2)应采取措施控制好地表水对塌方部位的影响,做好对塌方部位及周边影响段落的加固,避免发生二次坍塌;(3)第一时间建立测量监控体系,掌握地表沉降、周边收敛、初支应力等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指导现场事故处理;(4)根据地质、水文情况及现场塌方体形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应采用对土体扰动较少的方法,处理措施应以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为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