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

2020-05-28 02:20周加加梅英婷任霞霞孙彩霞王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行业标准产后葡萄

周加加,梅英婷,任霞霞,孙彩霞,王强*

(1.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18;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葡萄是我国的重要水果,根据我国葡萄种植区域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等,将我国划分为7个葡萄主要栽培区[1],有环渤海湾地区(河北、辽宁、山东和京津地区)、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山西、陕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等)、南方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等)、吉林以长白山为核心的产区及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现将我国葡萄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探讨如下。

1 我国葡萄种植、产量及贸易现状

我国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来一直持续增长。全国除香港、澳门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均种有葡萄。截至2015年底,种植面积超过6万hm2的有2个省,超3万hm2的有6个省,超0.6万hm2的有14个省,0.6万hm2以下的有9个省[2]。到2016年底,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为80.96 万hm2,居世界第2位,产量达1 374.5万t,自201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首位[3-4]。据意大利专家罗伯特介绍,2016年世界鲜食葡萄总产量为1 800万t,中国总产量达900万t,占据世界鲜食葡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

如图1所示,在2012—2018年,我国葡萄出口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2018年我国葡萄出口量较去年有所下降。我国葡萄的进口量在2012—2016年呈增长趋势,2017年后逐年降低,但降幅较小。此外,2012—2015年我国葡萄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存在贸易逆差,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存疑。随着我国葡萄质量的提升,葡萄的出口量与进口量逐渐接近,2016年首次出现贸易顺差,并延续到2018年,这表明我国葡萄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

图1 我国葡萄的进出口量(资料来源:http://www.customs.gov.cn/)

2 葡萄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葡萄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异军突起。葡萄的品质与外观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单纯以追求葡萄产量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我国众多葡萄主产区在日益壮大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共性问题。

2.1 产业规划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产区的葡萄栽植品种单一,如山东省主栽鲜食葡萄品种以巨峰、藤稔、玫瑰香等中熟品种为主,早、晚熟品种相对较少[5];河南省鲜食葡萄栽培品种仍以红地球和巨峰系为主,缺乏优良早中熟和无核葡萄品种[6];福建福安市以巨峰品种为主,其他优良早、晚熟和无核葡萄品种少[7]。这一现象导致葡萄成熟期比较集中,易出现滞销。由于鲜食葡萄贮藏时间短,不利于长途运输,影响鲜食葡萄的销售。另外,单一的种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造成消费力不强劲,直接导致销售压力大、价格优势不明显。

我国很多地区种植葡萄仅依靠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有限信息,而不是市场需求,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跟风种植现象极为严重,缺乏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和布局。不经过合理区划,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品种适生区,导致品种发展、生产规模、产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2 生产种植不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许多主产区葡萄种植户普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现象,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高产,不注重整形修剪,未疏花疏果,负载量过大,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规范,果品质量不平衡,优果率低,市场竞争力差。此外,由于缺乏具体品种相应的生产标准和规范流程,种植户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度有限,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种植户习惯凭借自身经验进行种植等原因,使一些优良葡萄品种被引入后,失去了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2.3 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

极端天气、不规范的种苗繁育规程等都易使葡萄感病,葡萄病虫害多达几十种[8],主要有霜霉病、白腐病、灰霉病、炭疽病、根癌病、卷叶病、扇叶病、裂果病,主要虫害有绿盲蝽、红蜘蛛、天蛾等。由于缺乏综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重治疗而轻预防,主要靠喷施农药来抑制病害,导致葡萄农药残留超标。为了追求高产,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有机质下降,酸化、板结严重。部分地区为了使葡萄提早上市,乱用、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现象突出[9]。

3 我国葡萄在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情况

我国葡萄的产量和效益虽然逐渐提高,但葡萄品种种植规划滞后,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化程度低,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归根到底是我国葡萄标准体系不健全。

3.1 我国葡萄标准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现行的与葡萄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共有188项,包括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42项、地方标准128项。其中,农业行业标准(NY)23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SB)6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10项,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1项,轻工行业标准(QB)2项。由图2可知,我国地方标准中,河北、新疆和四川的标准数较多。

图2 我国地方标准数量

3.1.1 葡萄产前标准

将我国现行葡萄标准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3类[10]。如表1所示,葡萄产前标准共39项,包括病菌检验检疫18项、苗木繁育及安全9项、种质资源4项和产地环境及设施8项。在产前标准中,地方标准有12项,主要分布在产地环境及设施(7项)和苗木繁育及安全(5项)方面。

表1 我国现行葡萄产前标准

3.1.2 葡萄产中标准

由表2可以看出,葡萄产中标准一共有55项,其中包括病虫害防治6项和生产技术49项。在葡萄产中标准中,行业标准仅有5项,地方标准有50项,这2项标准占总量的90.9%,远超国行标准数。

表2 我国现行葡萄产中标准

3.1.3 葡萄产后标准

由表3可知,葡萄产后标准共有94项,包括采收3项、贮藏保鲜11项、流通及销售17项、产品(含加工产品)58项和其他5项。其中,地方标准数达66项。值得注意的是,采收标准没有国家及行业标准。除了葡萄相关标准外,还包含葡萄酒、葡萄干以及葡萄浓缩汁等标准。

表3 我国现行葡萄产后标准

3.2 我国葡萄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葡萄标准数量差异大且分布不均匀。在187项标准中,国行标总量只有60项。尽管我国葡萄的地方标准数量较多,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省内。因此,需加快国行标准的制定,完善标准体系。

我国葡萄品种繁多,葡萄种植以及产品标准较多,但缺失相应品种的苗木培育与繁殖技术规范。葡萄产中环节是影响葡萄产量和质量最重要的一环,但葡萄病虫害防治的标准严重缺失,目前仅有6项,其中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4项。葡萄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不可少,但目前关于葡萄投入品的使用标准严重不足。葡萄产后从采摘到保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合适的葡萄标准,但现有的关于采摘、贮运、保藏和流通的标准数量较少,且标准内容笼统,指导实际生产的可操作性差。此外,产后葡萄果品检验和检疫标准也缺失。

我国现行葡萄相关标准较多,其颁布及归口部门也较多,包括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及各省(市)相关部门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标准框架体系以及部门间沟通协调,使得我国现行标准出现交叉、重复、甚至冲突的现象。如GB/T 19970—2005和NY/T 704—2003,标准名称完全一致,均为“无核白葡萄”,标准内容也基本一致。标准作为指导性、规范性文件,为适应产业的发展应进行及时修订。但目前我国现行的部分葡萄相关标准的标龄过长,标龄在10年以上的标准有82项,包含23项国行标。因此,我国部分葡萄标准需要进行修订和补充。

3.3 建议

目前,我国葡萄产前、产中、产后标准都较为缺失,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因此,应完善葡萄全程管控标准体系。葡萄种植前应增加苗木培育技术规范和产地环境方面的标准,葡萄种植过程中应增加病虫害防治和农业投入品管理方面的标准,葡萄产后应完善从采摘到保藏、运输、销售、果品检验检疫等一系列环节的标准。

为避免标准出现重复、交叉等现象,各相关部门应加强交流联系,及时提供标准的制定修订信息。为使标准满足葡萄产业的发展,应及时对标准进行复审,修订不相适应的标准,废止落后的标准。

猜你喜欢
行业标准产后葡萄
15项行业标准将于2023年4月1日起实施
15项纺织行业标准复审结论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当葡萄成熟时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2020年7月1日将实施的55项纺织行业标准(表4)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