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在豫剧艺术中的呈现

2020-05-27 23:50翟粉荣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艺术实践豫剧

翟粉荣

关键词:中国精神;王红丽;豫剧;艺术实践

中华民族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任何一种艺术,要想扎根民间,并得以健康长久发展,都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执着于豫剧舞台艺术27年,两夺中国戏剧“梅花奖”,展示了不凡的实力。在豫剧人才济济之地,她和她的民营剧团克服困难,改革创新,面向基层群众演出,使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逐步成长为中国民营戏剧院团的一面旗帜。本文即以王红丽为例,阐述中国精神在豫剧表演艺术中的呈现。

一、中国精神是豫剧艺术的灵魂

豫剧艺术的传承,实际上就是借助舞台艺术,通过编创、演职人员的通力合作,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从艺术的影响力来说,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总结其原因:其一,声腔优势,男女声、真假声结合得特别好,豫东调、豫西调互补,豪迈、缠绵兼而有之;其二,语言优势,豫剧方言具有浓厚地域风情,又有被全国观众普遍接受的可能性。其三,创造力旺盛,出现了樊粹庭、杨兰春、姚金成、陈涌泉等一批剧作家,表演艺术名家新秀不断涌现[2]。目前,仅专业豫剧院团就有160多家、民营剧团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以百计的剧目,影响了并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豫剧艺术的传承,无不凝聚着中国精神的精髓。

王红丽及其剧团,正是利用豫剧舞台、荧屏、银幕以及互联网,构筑艺术领域里的中国精神,用文化感染着众多的观众。

二、豫剧艺术浸润的中国精神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说过:戏曲如今面临各种挑战,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因此,戏曲人一定要把握戏曲艺术之美,要知道抓住什么、传承什么、发展什么[3]。王红丽以及剧团的发展之路,实实在在是用实际行动传承民族艺术,诠释可贵的中国精神的过程。

(一)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王红丽代表剧目的主题特征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26年来,王红丽的小皇后豫剧团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坚定文化自信,用戏剧阐释历史文化与文学,用戏剧讲述中国故事,演出或创编一系列优秀的文艺剧目,如《春秋配》《司文郎》《秦雪梅》《抬花轿》《风雨行宫》《三更生死缘》《五凤岭》《大明皇后》《花喜鹊》《铡刀下的红梅》等20多部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这些成绩,是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她的褒扬和肯定。

从其演唱和创编的大戏来看,其主题无一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无一不是对华夏民族真善美的讴歌。扬善惩恶,对正义的呼唤和追求,哪怕是求助于上天、借助于阴间的故事,仍然在用最古朴的哲学思维,传递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豫剧《春秋配》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代表剧目,属于豫剧的优秀传统剧目。该剧讲述李春华与姜秋莲历经坎坷和磨难终成姻缘的感人故事。该剧主题是讴歌爱情,彰显善恶必报。无疑让人们相信正义的力量,奉劝世人为人为善。朴素的人生哲学,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豫剧《秦雪梅》书写了一曲人类爱情史上的千古绝唱。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就是死亡和爱情,《秦雪梅》虽无出其右,但古朴的爱情,可谓惊天地动鬼神,让观众唏嘘长叹乃至掬一捧热泪。

历史剧目如此,现代剧目更加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爱国主义大旗高高举起。

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铡刀下的红梅》,大背景锁定在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疯狂向我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进行反扑,山西云周西村面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血腥镇压。云周西村儿童团团长刘胡兰像傲雪的红梅一样迎风挺立,面对敌人的铡刀和引诱,不为所惑,更无所惧,她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彻底摧垮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展示了共产党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壮丽人生。该剧以闪回的艺术手法,大写意式的笔触,通过描述少年英雄刘胡兰从天真稚气的小姑娘成长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的闪光历程,讴歌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人物形象为了国家未来和人民幸福而不畏牺牲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可以说,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正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不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

当然,以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主题的豫剧《花喜鹊》,同样是弘扬善行、鞭挞丑陋人性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给观众满满的正能量。

论及王红丽民营剧团的成功之路,郭汉城先生认为: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狠抓剧目,提高艺术质量。这一条,保证她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4]。

(二) 爱国主义和创新意识——豫剧舞台人物形象折射的灵光

戏曲是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极具民族特色,“中国戏曲剧种之多、语言之丰富、旋律之优美、武打表演之精彩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京剧名家尚长荣语)。戏剧借助于舞台以及各种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戏曲人,必须要追求有文化底蕴的表演。

从精神气质来讲,中国戏曲的内容核心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戏要有中国精神,我们不能背离这一精神气质。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敬而远之。当然,传统艺术自身也要想办法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这些年,王红丽在豫剧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有其个性特征,也正是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释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在众多的古装戏中,她扮演的角色,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她善于体验人物心理,用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借助唱念做舞等手段,外化人物心理,表現人物命运,反映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剧目《抬花轿》,其主人公周凤莲,心直口快,泼辣大胆,机智勇敢,热情活泼,灵动美丽,全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迷人的风采、时代的烙印。王红丽扮演的周凤莲,完全是非程式化的面部表情。她的“笑”,给观众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对于她的笑,专家评论说,是“干净轻盈”的笑。她对“笑”的把握,非常细腻。戏中的主人翁周凤莲对封建礼教叛逆,是古代女性的榜样。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是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憧憬。

在《秦雪梅》中,王红丽扮演的秦雪梅是一个温和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姑娘,但又是一个性格倔强、敢于斗争、不向封建礼教低头的青年。无论父亲如何打击她,她都忠贞不二,斗争到底。秦雪梅是中国传统妇女的代表,在封建时代的土壤里,顽强地抗争,勇敢地追求,启迪着今人的精神。

她塑造的《风雨行宫》里金桂的形象,使中国传统妇女那种顾大局、识大体、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得到全方位呈现。其余的角色,像《司文郎》中的胡银儿,《五凤岭》中的吴凤英,《美女涅槃记》中的胡翠花,《泪洒相思地》中的王怜娟,《三更生死缘》中的卫玉莲等等,把我们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提炼出来,呈现给观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她出演的传统保留剧目和新创编剧目的人物形象,无不洋溢或包蕴着数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

就现代戏改编来说,她塑造的豫剧舞台人物形象,又充分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铡刀下的红梅》,王红丽在舞台上塑造的刘胡兰形象,以一枚铜板、一条辫子、一顶军帽、一个发卡这些小道具,发掘人物心灵的闪光点,寻找抒发感情的契机。以“情”字贯穿始终,把天真活泼、童稚无邪、追求进步、嫉恶如仇的少女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一反以往那种高大、成熟的英雄模式,使观众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感。她把人物心灵的“亮点”放在表现人物成长过程的细节刻画上,放在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上,并且赋予人物新的时代意味和文化内涵,把理念寓于人物情感之中,把崇高寓于细微之中,把完美寓于人物缺憾之中,让人物在人生短暂历程中走出她固有的“本色”。[5]

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意识,通过刘胡兰这一形象,如同细雨润物,滋润着广大观众的心田。同时,也激发人民群众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主权和国家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以及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情感。

(三) 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王红丽艺术成长中的艺术使命感

对豫剧艺术的痴爱、追求,促使她形成坚忍不拔的品格。她身上,有着中国精神所倡导的我们民族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大无畏精神。王红丽努力通过戏剧舞台,肩负起自身的艺术使命,彰显着豫剧艺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她之所以成功,就是用一种对戏剧艺术的真爱,投身到民族艺术之中,并甘愿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

可以说,她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挚爱与痴情,捕捉人物不同境遇中的特定情感和人生况味。她用醇厚质朴、充满深情的唱念,用生活化、接地气的表演,用独特的舞台爆发力,将人物塑造得丰满、动人心扉,演绎得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强烈的震撼与感动蕴藏着民众情怀,直击心灵……让观众不禁为之落泪[6]。刘厚生先生也评价她在“用很大的力量刻画人物性格。她不是在舞台上突出地表现演员自己,而是在刻画人物性格,刻画剧作所呈现的生活环境,在那个环境里生活的一个人,她的性格、她的感情。”[7]

“戏比天大”,是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也是老人家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王红丽从小受其影响,一方面,博采众家之长,学习陈素真、常香玉、阎立品的唱腔艺术,融进多家艺术流派的特征,努力提高表演技能;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观众演好戏,服好务,让观众满意。演戏,成了她心目中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任务。

27年的刻苦磨练,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王红丽都坚持服务人民,传承弘扬创新,坚守艺术理想,在城镇剧院演出,到乡村演出,参加送文艺下乡义演。2004年,她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评为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2011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2012年,受到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的接见;多次应邀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主办的春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一步一个脚印,她身上凝聚的,其实正是将豫剧艺术传承、弘扬下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在新时代艺术传承探索过程中身体力行时代精神

王红丽及其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探索新时代的豫剧藝术传承之路,本身就是实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直接行动。

由于种种原因,戏剧演出市场曾经一度遭遇“寒潮”,大剧团经营状况惨淡,优秀演员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王红丽在父亲王豫生和母亲王素珍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民营剧团,筹措资金,招兵买马,开始创业。对于一个年仅25岁的人来说,无异于巨大挑战。但湖北知名导演余笑予的到来,退休舞美设计师柯仲齐、灯光设计师马开方,以及中国评剧院的化妆设计师艾淑云,还有豫剧名家王兴刚、葛圭璋、高红旗、李新华、樊萍等人的加盟,使剧团的《风雨行宫》《美女涅槃记》一举成功,甚至一路演到北京,首度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民营剧团运作过程中,她不畏困难,勇于挑战,勇于创新,为国分忧,体现了一代青年的时代担当。不花国家一分钱,弘扬民族文化,培养艺术人才,创作精品剧目,发展戏剧事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著名戏剧家郭汉成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王红丽“人小志不小,是戏剧改革的弄潮儿”;称赞王豫生“有胆识,有智谋,充当了戏剧改革的先行者”。

2008年,王豫生不幸去世。王红丽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执着和坚韧,继续带领小皇后豫剧团送戏到基层。她能够“认准戏剧要生存,先要把传统的东西继承好,传统程式掌握得越多,表演艺术就越有感染力……戏剧必须改革、创新,恰当地吸收现代新的元素,丰富提升自己。”[8]这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也许正因为如此,小皇后豫剧团能够在众多剧团的生存困局中,得以持续发展、壮大,脱颖而出。26年的豫剧艺术传承之路,剧团的演职员团队齐心协力,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成为国内民营剧团的佼佼者。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很有价值的八个字。”尚长荣先生认为,“我们的戏曲工作者,要善于到人民中了解他们的感受,寻找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真正的滋养。”[9]王红丽认准了这句话,认真地承担着一个戏剧艺术家的使命,她具有开放的姿态、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并做到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在创新中不断求索,在新时代不断出彩。

以一斑窥全豹,我们不难看出:不仅仅是豫剧,中国戏曲实际上都在传承着民族文化,并用这种艺术实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是在地方戏剧之中,豫剧的受众比较多,影响区域比较大而已。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正如豫剧名家李树建所说的那样:“豫剧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忍辱负重、甘于奉献正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全国豫剧人实现‘中国梦,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10]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艺术实践豫剧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大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设置及意义分析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艺术实践的思考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