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非暴力沟通策略

2020-05-27 09:47王艺霏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摘要: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看,这四要素对应了约翰?塞尔提出的阐述类、表达类和指令类言外行为,分别体现了不同言外行为在言外之的、適从向及说话人态度和心理状态三方面的特征,以其不同语用功能,共同促进了语言交际行为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 言语行为理论 言外行为 交际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90-02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受到青少年时代在底特律经历的暴力冲突事件的影响和启发,致力于探索并推广一种基于关爱、理解和互助的沟通方式,1963年在其著作《非暴力沟通》中提出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下文简称NVC)模式。这种语言交际策略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熟练掌握并在沟通过程中运用这四个技巧,可以营造和谐友爱的沟通氛围,促进交流与理解。下面本文将用语用学视角的言语行为理论对NVC模式的四个要素进行分析,加深对非暴力沟通交际策略的认识。

一、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 Austin)试图回答“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继而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在他对言语行为分类的尝试中,广为接受的是三分法:(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即“说话”这一行为本身;(2)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3)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指由说话行为带来的后果。

美国语言学家塞尔(John Searle)比较了不同言外行为,提出三种主要区别性特征: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即该类言语行为的目的;适从向(direction of fit),指言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即言外之的带来的后果;以及说话者在实施该类言语行为时的态度和心理状态(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塞尔以这三个特征为依据将言外行为分成五个大类:(1)阐述类(representatives),陈述或描述说话人认为正确的事实;(2)指令类(derectives),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做某事的试图;(3)承诺类(commissives),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承诺;(4)表达类(expressives),表达说话人在话语中特定的心理状态;(5)宣告类(declarations),通过说出某事带来客观事实立即的变化。

二、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非暴力沟通模式

塞尔的五类言外行为中,较为普遍使用的阐述、指令和表达类言语行为分别对应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以下将逐一分析各个要素对应的言外行为特征。

1.观察

非暴力沟通模式中的第一要素是观察。马歇尔强调,说话人要不带成见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而非对该事实或听话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根据塞尔的分类,在人际沟通中,描述个人观察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属于阐述类。阐述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是在陈述或者描述他认为真实的事实,适从向是从话语到客观现实,执行阐述类言外行为时,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相信。

例如: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

你很少配合我。

上述两句话中,前句是说话人陈述的事实,这一事实也为听话人所共知,由此双方可以基于共同的事实语境继续交流。而后一句则是说话人的主观评论,缺乏明确的事实依据,尤其当说话人处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可能会夸大、偏离事实,引起听话人的否定和抗拒,后续交流受阻。

2.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要素分别是表达和感受,指说话人体会和表达其感受。马歇尔强调一个人的感受本质上是源于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非外界的某个人某件事,因此在沟通时要诚实表达自己的身体感觉及情感状态,而不是批评、指责对方。

这两个要素属于表达类言外行为。此类行为的言外之的是表明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这种言外行为没有适从向,说话人无需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用通过说话来改变客观世界。

例如: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上例中的第一句包含对听话人的指责,而后一句具有一个双方都承认的真实前提“昨晚你没来”,接着说话人的感受是“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表达了“失望”的心理状态。听话人可以明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因此,使用表达类言外行为有助于使听话人与说话人产生共情,从而愿意与说话人合作,为后续满足说话人需求做铺垫。

3.请求

NVC最后一个要素为请求。非暴力沟通模式要求讲话者具体地提出他的请求,并采用肯定句式“做什么”,明确告知说话人期待听话人的行为,而非否定句式“不要做什么”。

请求对应的言外行为是指令类,即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一件事;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期望,适从向是从话语到客观现实。指令类言外行为包括请求、命令、建议、邀请等各种行事动词,相较于命令,请求的语气强度即语势(force)较弱,易于被人接受。

例如:我希望你理解我。(陈述)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认为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请求)

上例中第一句不是具体的请求,听话人得知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说话人的需求。而后一句是间接性请求言外行为,听话人明确得知说话人希望他做的事情,更易接受请求,满足说话人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模式通常采用三种言外行为,每种言外行为具有不同的言外之的,兼顾到客观事实及对话双方的情绪感受。从四个要素的适从向来看,其模式之所以有效,在于它倡导基于事实,强调客观认识现实情况,而非主观臆断、盲目批评;最后回到客观事实,以期改变客观事实来满足讲话人的需求,实现交际目的。从心理状态来看,NVC第一个要素观察强调说话人只陈述事实,不表达观点态度,听话人免于受到评判,从而拉近了心理距离,说话人继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增进双方沟通,加深彼此了解,最后一个要素请求是出于关心,而非要求和胁迫,在语势上较为缓和,使听话人易于接受,有助于实现交际目的。通过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的交际策略帮助双方建立起平等、友善、联通的互助合作关系,双方可以卸下心理防备,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真诚的沟通,并因为彼此加深了解,达成合作而感到满足。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王艺霏,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
浅析中英商务信函中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
中韩“劝说”言语行为的界定探究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论“言语行为理论”的涵义及其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