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关键词解读

2020-05-27 09:47陈曦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修正案宪法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就现行宪法进行修订,修正后宪法共4章143条。本次宪法修正案主要围绕“团结”“改革”“文明”“信仰”五个关键词展开,通过介绍对关键词的相关改动,提出解读本次宪法修正案,应当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同时结合宪法原文文本的观点。

关键词:第五次宪法修正案 团结 改革 文明 信仰 结合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44-0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对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修正,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本次宪法修改是现行八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修改后的宪法不仅紧跟当前发展脉络,同时也保持了一以贯之的中国宪法精神。

一、2018宪法修正案关键词解读

(一)以“团结”为关键词的相关改动

1.加入“堅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

应当明确的是团结的终极指向。今年修正案在第一条“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加了重要的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该条文充实到了第一章《总纲》的第一条第二款,在这之前的两句,一句讲的是国体,另一句讲的是根本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在这里,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和全面性。

2.添加党的先进理论成果

本次修改在序言第七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加入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99年宪法修正案加入了邓小平理论,2004年的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先进理论成果的开放式添加,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一直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促进团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3.充实完善民族关系和爱国统一战线方面的内容

修正案在序言第十段对爱国统一战线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在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基础上,加入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4.充实和平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类、全球、世界、国际这四个词一共出现了106次,本次修宪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入其中,体现了全球视角的团结思想。

(二)以“改革”为关键词的相关改动

1.序言中加入“改革”一词

今年修正案在序言第十段“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加入“改革”一词,使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更加完整。十九大报告连用三个“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回顾了我们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明确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既是对改革时期的高度评价,又是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法治保障。

2.加入“监察体制改革”相关内容

修正案在第三章《国家机构》中专门增设了“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本次将监察委员会正式写入宪法当中,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据。

(三)以“文明”为关键词的相关改动

1.生态文明建设

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段正式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表述是和十九大报告相一致的,也反映了我们总体布局的进一步丰富。

2.精神文明建设

修正案在第二十四条加入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它的意义可以用两个词概括:第一个词是固定。用最高法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固化下来,长久不变,进而形成人们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第二个词是融合。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融合,而这次添加更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融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国家制度之间的融合。

(四)以“信仰”为关键词的相关改动

1.“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对于宪法的信仰首先建立在相信宪法是有力量上,不是束之高阁的闲法。这个变动意味着合宪性审查正式进入实质实施阶段。也就是说,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未来要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并对发现违反宪法的问题进行纠正,让宪法真正长出“牙齿”。这也呼应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首先,从机构设置上看,法规备案审查室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设机构,而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是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机构级别较高。其次,从阶段上讲,备案审查主要审已经生效的文件,而合宪性审查着重事前对还没生效的文件进行审查。同时,从审查范围上看,备案审查主要审查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三大类,并不包括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而合宪性审查需要审查法律,甚至在未来还可能包括一些行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2.宪法宣誓入宪

2018年3月17日,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这既是一场宣誓,同时也是一次全民树立宪法信仰的公开课。修正案在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对宪法宣誓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这种仪式感非常强的公开表达方式强化了宪法在整个国家的集体认同。

二、 解读宪法修正案应关注“结合”

(一)结合中国语境

应当充分考虑法律的“地域性”。不能丢掉我国历史、文化及其社会结构去理解修宪,应当贴近中国基体,结合中国语境。应当承认,西方宪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要明确是借鉴,不是照搬,要审慎,不应盲从,我们不拒绝以世界为方法,但要以中国为目的。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在西方的语境下,法首先和“权利”相关,这是西方法治的逻辑起点。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先辈并不是从“权利”或者“自由”出发来思考法治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首先关乎的是“秩序”。而此种秩序,是社会整体统一、稳定、和谐的“集体秩序”。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国宪法带有非常明显的集体主义性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团结作为第一个主旋律去解读这次的宪法修改。

2.结合中国的发展路径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加速的”现代化背景下,法治的步伐也需要提速。

(二)结合十九大精神

如果将宪法修正案和十九大的报告放在一起对照,就会发现:一方面,宪法修正案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把党的一致和决策部署国家化、宪法化;另一方面,十九大的一些提法也在为宪法作铺垫、作保障。

(三)结合宪法原文文本

只有全面学、系统学,才能深刻理解这次修宪的原因。也只有读完全文才会发现,这次宪法修改既继承又勇于突破创新,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由于坚持“不变”的基本原则,宪法的精神才得以始终如一;由于及时有效地合理地变化,才焕发生机活力。

三、结语

法与时转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作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现行宪法不断顺应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先后进行五次修改,把人民拥护和满意的方针、政策固定下来,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武俊.通过宣誓强化官员宪法意识[N].学习时报,2014-11-03.

[2]韩成军.论法律解释的原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孙瑶[作者简介]陈曦,中共大庆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宪法学法学理论。

猜你喜欢
修正案宪法
道县:学校宪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梅保住脱欧协议决定权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日本将加大对性犯罪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
依宪治国,须让宪法“活起来”
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