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红,罗小巧,仇 健
(1.浙江东瓯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 温州 325000;2.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省共有水库4 327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93座,小型4 134座,总库容446亿m3。这些水库大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的,对工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建造年代普遍较早,许多水库已超过合理使用年限,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水库持续稳定发挥作用。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加大水库加固维护资金投入力度,水库现状明显改善,促使水库效益得以持续发挥。要想保证水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在未来的时间内,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管理水库运行的举措,确保水库作用的持续发挥。
浙江省小型水库占水库总数的95.5%,库容占水库总库容的6.4%。水库管理单位主要分为乡镇管理和其它部门管理2种。图1为乡镇管理小型水库和其他部门管理小型水库数量对比,其中乡镇管理的小型水库占总数的45.0%。浙江省小型水库主要承担城乡生活、农业灌溉、工矿企业生产用水任务。在水库运行管理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后,会直接影响水库作用的发挥。
图1 浙江省小型水库管理单位组成图
2019年水利部督查浙江省发现安全隐患问题550 个,浙江省水利厅督查发现隐患问题428 个,各地自查发现隐患问题 657个,隐患问题较多。浙江省水利工程数量众多,建设年代普遍较早,其中 3 260 多座水库建于20世纪70 年代前,占水库总数的76.0%,受当时条件限制,“三边”工程现象突出,建设质量标准普遍较低,工程附属设施不完备,有部分工程存在无防汛道路、无管理房、无监测设施等问题,并且运行时间都已达到50 a左右,按照中小型水库设计的合理使用年限为50 a的标准,大量水库已到合理使用年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从水库管理队伍看,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与手段,基层水库管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精细化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工资较低且部分水库位置偏僻,水库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队伍老化现象严重;从水库管理单位看,全省有近1/2的小型水库无专门的管理机构,水库大多属农村集体所有,管理主体复杂多样,一般由乡(镇、街道)水利员负责面上管理,村级落实巡查员,管理力量薄弱。同时,责任人体系也较混乱,按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人涉及防汛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人、河湖长制责任人、生态环保责任人及其他相关责任人,这些责任人规定政出多门,存在同一工程有多个不同行政责任人的情况,多头管理、多头指挥现象较突出,遇到实际问题互相推诿。
管理方式对于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至关重要,确保管理方式科学规范,才能有效实现水库良好的运行管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如巡坝查险、水位观测等都非常枯燥,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不能有一丝疏忽。从整体上看,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水库的管护工作往往只是每年清理一两次坝体杂草和库区垃圾,很难对水库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较低的管护标准降低了水库安全系数,影响水库使用年限,增加失事风险。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手段方法有了较大改进,但总体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不多,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资料分析能力明显不足[1]。目前,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监测数据不够全面,监测数据传送和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不够及时。如不少水库还没有入库、出库流量监测,大坝沉降、位移监测频次低甚至没有监测。
浙江省自从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工作以来,水库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创标工作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大中型工程与小型工程不平衡。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相对规范,而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没有管理单位和专业管理人员,标准化创建后有不少地方采取了市场化、物业化的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水利工程脏、乱、差的面貌,管护主体和经费得以逐步落实,但也有部分工程创标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依标管理;二是区域不平衡。部分市县对标准化管理工作比较重视,进展较快且质量比较高;有些市县不够重视,创标工作流于形式,进展慢且质量差。
针对安全隐患和管理硬件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日常运行管护。既要排查除险加固的前期工作、建设管理、工程质量,也要排查运行管理特别是蓄水管理。运行管理重点检查非汛期水库安全运行责任制是否落实,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执行是否到位,蓄水管理是否严格规范,水库良性运行机制是否建立。排查工作具体到每个关键环节、每个重点部位、每个管理岗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及时消除隐患。
经过除险加固的水库,在相关硬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要想保证水库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注重日常管理与维护。因此,水管单位需要在水库洪水、实际观测的基础上,针对水库中现存的质量问题或者是潜在的安全因素,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每年的水库维修养护,将问题消除在源头[2]。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巡查制度,按照巡查频次、流程加强对库区的巡查,保证能及时发现问题,使水库时刻处于安全运行状态,进而使得水库运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并实现最大化。
水库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工程管理、大坝观测以及生产经营等,不同的内容虽相互独立,但实质上存在一定的联系,需要水管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同时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并落实到位,使管理工作有理有据,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不断完善水库管理运行机制,促使水库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针对运行管理方式落后和安全检测手段单一的问题,主要是受限于当前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和管护人员专业技术缺乏,不能有效开展水库大坝观测和巡查,应该从制度上要求小型水库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建议在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前提下,实行持证上岗[3]。让有专业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水库的安全管理,逐步达到管理人员职业化的管理模式。注重人才引进,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并保证人员培训率。同时制定管理规范与管理细则,在实践工作中,注重经验的总结,形成一个适合实情的水库运行管理体系。
水库运行管理的核心在于保证大坝安全。大坝安全出现问题,直接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直接影响水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增长。大坝管理措施作为保证大坝安全的主要措施,重点是加强观测、定期分析、加强调度,坚决避免超正常水位运行。加强管护人员业务培训,落实全天候值班值守制度,强化日常安全监测与巡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条件的水库可采用外包给专业公司的模式开展水库安全检测。水管单位需要定期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对大坝安全性进行必要的系统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措施。同时需要加强日常的数据采集,为后期水库加固除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上报并解决,形成一套系统、灵活的应急预案机制,不断提高应急除险能力。
完善应急组织制度,以某水库为例,应急组织体系见图2。
图2 某水库应急组织体系图
水库标准化运行管理就是将运行管理手册、运行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分工、信息化管理以书面标准的形式进行约束,从而实现水库管理全流程都有据可循,使得水库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和科学[4]。自2016年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以来,浙江省4 124座小型水库中已有3 015座数据接入省级监管平台,占总数的73.1%,基本实现了小型水库在线监管。2019年,浙江省在实施“加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三年行动”,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大排查与整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组织科学编制水库调度规程和控制运用计划并监督严格执行;完善工程安全运行监测设施,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水利工程协同联动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
高度重视水库安全管理,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奖惩分明、常抓不懈、齐抓共管的水库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健全汛期与非汛期并重的水库安全管理制度。各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程抓,班子成员协力抓,进一步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相关人员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水库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把重视水库安全、加强水库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但要确保汛期水库安全,也要确保非汛期水库安全。
小型水库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在运行管理中出现了众多问题,不利于水库作用的发挥。因此,各水库主管部门(或所有权人)应严格按照小型水库管理规程,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以保证水库安全运行,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