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琼
(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 广西 陆川)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症,主要是指患者的脑部出现病变,主要病变位置通常发生在大脑表面或底部,导致血管发生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疾病。一旦发生此种疾病,治疗起来就会具有较高难度,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对患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还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不断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1]。本研究将系统化护理模式应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护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干预效果,现将相关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出自本院,是在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60 例,全部患者均明确诊断后纳入研究中,患者签署同意书,随后将患者平均分成两个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纳入患者30例。
在观察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 例,10 例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44-78 岁,中位年龄为50.5 岁。
在对照组3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 例,15 例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44-80 岁,中位年龄为52.0 岁。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情况,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备较强的可比较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系统化护理,主要内容为:
1.2.1 成立系统化护理小组。在实施系统化护理之前要先组间护理小组,小组由本科室相关医护人员组成,护士长为小组长,全组人员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与解决问题。注意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探究分析[2],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在对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之前要求护士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力争每位患者接受到的护理服务均是最适合自己的,不断提升治疗效果,获得患者的认可。
1.2.2 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定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预防发生压疮,并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叩击患者背部防止误吸分泌物,同时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确保患者坚持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营养和蛋白质,不断提升身体免疫力,预防便秘[3]。
1.2.3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与管理,以不断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水平,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做好合理分工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每周定期召开例行会议,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找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并对下周工作做出安排,要求护士在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及时解决。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录入到表格中,并应用SPSS22.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评分值)选择t 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值进行检验,以P<0.05 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情况[n(%)]
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n(%)]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情况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这种病症主要还是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可能性较大,但是无论是哪个年龄段患者发病,一旦发病患者的情况就会变得十分危急[4],疾病症状表现为严重恶化的趋势,并随着病症情况的加深随时威胁到患者生命,增加死亡概率,后果非常可怕。对此,需要及时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但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实施护理干预才能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一下护理方法[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当前多数人对自身健康情况十分看重,在就医的时候对医疗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更新与提升,由此,临床上出现了很多科学性强、效果佳的护理模式,其中,系统化护理模式就是很突出的一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系统化护理就是根据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在护理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并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与护理工作结合为患者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计划[6],并在为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另外,对患者给予生活中、饮食中、护理各方面的指导,并通过寻找大量资料和证据来论证,使护士转变传统的护理观念,不断更新和提高护理知识、技能,以此来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取得广大患者的信赖与支持[7]。
本次研究将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并以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度情况作为评估护理效果的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显著,证明系统化护理措施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系统化护理措施能够及时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促进理想治疗效果的取得,此种护理方式优势较多,并获得了患者的信赖与支持,由此,此种护理模式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