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咏梅
一
“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斜阳浅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
在清华附小前天听台湾名师王圣昌老师的课时,那熟悉的“孩子,你慢慢来”又飘过来。一位小女生上台怯生生指着凹下去的图形,“我…”“别急别急,你慢慢来”王老师扶住小女孩的双肩“我—觉的凹下去就没有周长了。”老师点点头又叫了另一位男生“虽然图形凹下去,但还是有外围长度的,我认为有周长。”王老师转向刚才的小女生“你慢慢想想,能接受他的说法吗”?小女孩仔细看了看图形,又朝老师点点头,微笑着跑下讲台。我前面坐着的大男生因老师不叫他开始自言自语发牢骚了,老师却视而不见,最后有点难的图形问题叫到他,却郑重的说:“我想跟你约法三章先静下心来慢慢听别人怎么说好吗”?小男孩又等了一会儿老师终于叫到他,他很激动,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心满意足的回到位子上。我立刻对这位王老师肃然起敬。在孩子紧张一句“别急别急,慢慢来”打消了一切的紧张焦虑,留给孩子思考成长的机会;在学生有恃无恐时跟孩子约法三章,一句“慢慢静下心来听别人讲话”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专注,学会尊重。“孩子,不急不急,你慢慢來!”多美妙的教育声音!
二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一苏霍姆林斯基
在清华附小阅读就是孩子的精神需要。没有急功近利的阅读比赛,阅读展示,而是随处可见的阅读书籍:食堂对面的书柜,操场上一棵“长满书的树”上吊着各种绘本,各班教室前面、侧面书柜里、窗台上摆着琳琅满目的书,学校丁香书院的浩瀚书海……目之所及,无不是阅读的活教材。站在修远楼一楼抬头望去,三楼悬挂着各色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北京大学的“进步,民主,科学”,有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有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力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等等。最吸引我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那句“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这种海绵浸泡似的学习使学生慢慢热爱阅读,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书渐渐读多了,书渐渐读广了,书渐渐读深了。这学期配合“认识孔子”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层出不穷,语文课—走进孔子,数学课—孔子与计算,英语课—孔子的书,美术课—孔子与弟子的画像,还有实践课—孔子与文创,甚至请来研究论语的干国祥老学者做专题讲座。在与干老师的阅读分享时学生唇枪舌战,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精彩至极!胡校长说,在阅读中面对原点,不是靠解读,就《论语》本身,面对文本,我们需要有的是怎样钻进去的力量又有飞出来的翅膀。在清华附小一次次阅读分享课中,一次次小课题汇报展示中,一场场读书辩论赛中,一场场与名家在文学相遇中,已让我看到慢慢浸润滋养生命的张力——学生具有钻进去的力量又有飞出来的翅膀。走进清华附小,晨起聆听学生朗读国学读本。那或悲壮或豪情或忧愁或惊喜的诗词就像片片落叶般,飘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悄无声息地浸润、滋养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连在走廊驻足的我也恍入诗词的世界畅游一番。这只是声声入耳的习得吗?不!回头望去,在那灰色的走廊,一墙墙的《论语与成语》,一幅幅的“孔子世界,你与我”,满目的国学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孔子不仅仅诞辰100周年,他和子路、子由、颜回一起开始吟唱论语的精华,那国学的诵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孩子的心尖敲下智慧之音。声声回响,掷地有声。下午聆听绘本课程,我突然觉得近了,近了,绘本是一座奇特的与孩子沟通的心灵之桥。那神奇的手影,那鲁迅笔下的《风筝》……在这图文并茂的绘本细节中,却藏着一座文学的殿堂。。就这般,这般,悄悄的溜进孩子好奇的眼中,如此丰富的画面和文字的力量,让孩子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对话,心灵相通。课堂上呈现的笑与泪让孩子触摸着真实的人生和人性。
漫步校园,我又想起清华附小窦校长说的:“我们不热衷于追赶时髦和潮流,而是持守教育本分,追求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的本真”,想起龙应台那句“孩子,你慢慢来”,想起台湾名师王圣昌的“不急不急,慢慢来”……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