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帅
立体结构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生活在各种三维的形态环境中,从日常使用的各种物品,到所居住的环境,乃至我们人类自身和整个宇宙,无一不是三维形态,因此,与二维平面相比,三维立体结构与人类更加息息相关。
这节STEM课程,更加侧重于数学。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更多侧重于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立体结构。其多样性,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这节课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从用点和线构成平面,到用平面构成立体结构,让学生都有充分的想象创造空间。学生通过努力,最后完成一个独特的立体结构作品,提升了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体验到了坚持就有收获的喜悦。
教学目标
◎科学:了解复杂的科学语言和柏拉图多面体。
◎技术:测试和感受形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工程:脑海里塑造可视化形状,然后用合适的材料建造它们来检验。
◎数学:能够了解和应用几何的关键概念,即点、线、平面、曲线、角度和形状。
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4课时。前两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什么是立体结构,学会区分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同时回顾所学过的一些几何概念,重点是关于形状的学习。后两个课时的内容主要对立体结构进行拓展,了解柏拉图多面体,并发散学生思维,反思总结各小组的收获与不足以及实验的改进方法。
材料清单
长竹签、牙签、剪刀、橡皮管、钳子等。
主要教学流程
1.对比导入,引发思考
教师以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的对比导入,通过学生展示各自所理解的立体结构,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立体结构?(可能会有很多同学答出:立体结构是空间上的,是立体的。)再让学生对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进行比较,了解三维与二维的区别,加深对立体结构的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生自主探究、發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立体结构特点的理解,通过提问总结立体结构的概念。
2.“点和线”构成立体
教师提问:将橡皮绳切分成小块,相当于“点”,长竹签和牙签相当于“线”,用橡皮绳和牙签可以构成面,可以构成立体结构吗?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点和线”材料组合成立体结构。小组讨论、思考后动手完成“点和线”组合成的立体作品,发现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作品,锻炼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
3.探究立体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各组所完成的作品提出问题:所有的立体结构都是一样的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呢?是缺少什么条件吗?
学生发现,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很稳定,每个面都是三角形的立体结构也很稳定,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四边形的立体结构,易变性,因为线和线之间没有固定的角度。教师提出如何对各组作品改进使之更稳定的问题,希望学生关注到增加内部支撑和外部架构,以及固化角度等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立体结构稳定性的探究,发现结构的稳定性,需要有确定长度的线,以及确定的线和线之间的角度。
4.“面”构成立体,拓展出柏拉图多面体
教师提问:纸围成立体结构,它稳定吗?为什么?“点和线”可以围成圆吗?那“面”呢?这说明“面”具有什么特点?
纸可以制作稳定的立体结构,因为有确定的边长和确定的角度。“点和线”可以无限接近圆,但是不能构成圆,而“面”可以,因为面可曲面化,这是面的特点。
用纸制作一个立体结构,如正十二面体、立体卡等,引出柏拉图多面体的概念。柏拉图多面体所有的面都不自交,并且是以直线段为边长的正凸多边形平面,每一种多面体都只有一种正多边形的表面,而且在每一个顶点处都有相同数目的面交会。除此之外,在每一个顶点处所有交会的面的内角之和相等。
教师向学生提出挑战任务,用现有的材料完成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柏拉图多面体。在拓展活动中,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构思、分工、制作,然后将小组制作出的神奇柏拉图多面体展示出来,同学间相互提问与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立体结构的艺术及立体结构的美,并且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制作柏拉图多面体。
作品展示,总结
柏拉图多面体并不是由柏拉图所发明的,而是因为柏拉图及其追随者对它们所作的研究而得名,由于它们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及次序感,通常被称为正多面体。
正多面体,是指多面体的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多边形,并且各个多面角都是全等的多面角。例如,正四面体的四个面全部都是全等的三角形,每个顶点有一个三面角,共有四个三面角,可以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它们是全等的(这一部分结合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关于几何点、线、面、角以及形状等概念)。
学生对于立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制作完立体模型并没有体验,因此本节课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