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青
河北省石家庄市北翟营小学坐落在谈固乡北翟营村南,村内民风淳朴,世代以耕种为主。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科学实验器材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让科学课堂有趣、充满活力,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我这个科学专职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我现在课题研究的方向。
虽然配备的教学资源不足,但是学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合这些自然优势,我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把科学课堂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符合校园实际的实践体验活动。
因地制宜,研究植物种植
孩子们常常会问各种问题:迎春花为什么会在秋天开花?小蚂蚁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我还将温度计悬挂在不被太阳直晒的教室窗户外,温度的升降引起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机缘巧合的是,在参加第29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颁奖仪式上,我校得到了加入“太空种子校园种植计划”的机会,这是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一项拓展活动,通过校园种植太空种子,让学生体验太空植物种植的乐趣,体验植物种植过程的神奇。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适合农作物生长,正是这些种子的到来,让我们开始了种植之旅。
我把太空种子带回学校,可是一系列难题摆在眼前:种在哪儿、怎么种,谁来种?学校里没有人种过太空种子,这些从太空来的“宝贝”,它们的种植过程和普通植物是否一样,应该注意什么?我考虑到为了让太空种子有自己的生长环境,首先就要为它们安个“家”。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我决定让学生一起参与。
由于校园面积不算大,如果找个边边角角的地方把太空种子种下去,我担心委屈了这些“远方来客人”,很多角落的地方阳光、通风都不怎么好,万一不出苗了不就毁了这些珍贵的种子吗?如果选择一块宽敞明亮的菜地,毁掉已经种植的蔬菜瓜果也不现实。我犹豫再三,决定找学校领导商量这件事,主管副校长很支持,但是他也认为立即找出一块合适的地方不太现实,综合各方面考虑后,他提出:“在菜地最西边上,开辟一块地试着种一种,明年开春再为太空植物预留出种植的地方。”种植园的最西边,隔过栅栏就是跑道,沙子石子很容易跑到菜地里,我担心会影响“宝贝们”的生长。后来我们向校长汇报,最终得到了极大的支持:为了让来自太空的种子有个好的生长环境,拔除了约三分之一面积的草坪,开辟成科技实践种植园。
事不宜迟,我开始放手干。拔掉绿油油的草坪,然后翻地、整菜畦,教师们的齐心协力使科技种植园卓见成效。为了对比太空植物和其他同类植物的异同,我们就在种植园内分班级种植西红柿、黄瓜和青椒等普通植物。种植园延伸到草坪开辟出的那块最好的地段就被太空种子占据了。为了减少同类植物间的生长干扰,我们特意把分作南北两大块的横畦做得更宽了一些,再在中间种上草莓,将其隔开。
种植前,我们通过层层筛选,确定了8位学生成立太空植物种植小组,我和小组成员一起上网查阅了太空植物的种植方法以及施肥管理等环节的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才开始浸种、育种。
4月2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蔡海宁、徐一诺等8名成员亲手将太空种子种植在准备好的水槽中,他们就连浇水也都是小心翼翼的。经过一周时间的孕育,太空种子小苗出土了!四种植物的小苗虽然数量不多,但长势喜人。每天到种植园看一看、望一望小苗,成了成员们的必修课。
5月20日,小苗从水槽里移栽到种植园了,他们几个人先用小铲挖个适合小苗的土坑,然后在小苗周围下铲划线,用铲子从小苗的根部下方托出小苗,再小心翼翼地放到挖好的坑里,填土、拍实、浇水,移苗结束,太空种子开始了它们真正的生长之旅。其间,这8名学生能直接参与太空种子的培育,成了全校学生羡慕的对象。他们时刻关注小苗的生长情况,定期浇水,施肥,及时拔掉杂草,关注有没有害虫的侵害等。
从6月3日开始,太空黄瓜先后开出了雄花和雌花,到7月1日我们采摘下12根成熟的太空黄瓜、1根黄瓜种;12个大大小小成形的太空西红柿;甜椒也已经绽放出花蕾。
经过“种植—管理—丰收”的实践活动,我们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观察记录,还有撰写太空植物成长特点的日记和视频资料。
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育与管理,种植小组对收获的果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6株黄瓜苗共收获黄瓜48根;1棵成活的甜椒苗共收获辣椒24个;大小不一的两种西红柿很多,没有计数。种植小组还发现太空黄瓜和普通黄瓜有较大的差异:太空黄瓜比普通黄瓜汁多,口感更酥脆;太空黄瓜比普通黄瓜大得多,也重得多,最重的一根达到了2.3千克。
在种植的过程中,我们又产生了一些困惑:开始好好的黄瓜居然被虫子咬破了,还有一根黄瓜是不是因为紧挨地面而烂掉了?在收获的果实中,我们尝试留种获得的太空植物种子,是否也能够像第一代种子一样健康生长?为什么收获的甜椒和番茄种子的再次发芽率特别低?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我们还专门请教了农业局的专家,他们为我们解答疑惑的同时,还建议:作为科普活动,学生的参与最重要。从此,我们就把种植园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把“太空植物”的种植活动作为学校的科技传承项目之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今,我带领种植小组的成员坚持了六年,至今,收获了第六代太空黄瓜的种子。
2014年9月19日,我带领种植小组的同学应邀参加了全国科普日河北省展区现场展,我们展示的一根重达超过2千克的太空黄瓜,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普通植物和太空植物的对比种植,更是让我校师生们领略到了科技的魅力,参与种植的班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对田地间的种植管理經验积累也越来越丰富,搜集了大量的植物生长习性、管理特点等资料,并汇总、整理成册。
传承造纸术
蔡伦发明了纸,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我校学生不但了解纸的历史,而且借助再造纸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
2009年,我负责学校的卫生工作。有一次在检查卫生的过程中,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烂纸,发现是学生没有用完就扔掉的,后来我还发现很多班级存在严重的浪费纸的现象。正在为这种现象发愁的时候,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主办了“节约纸张,保护环境——2009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我主动找到校领导,说明了校园内的纸张浪费和这次活动关系,学校给予了我大力支持。
说到造纸,掌握了技术后其他的程序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有活动场地和相配套的器材。活动主办方为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活动中来,免费赠送给学校器材。接下来就是活动场地的问题了,学校本来就不大,刚刚开展活动的时候,我和科技小组成员利用实验室的桌椅板凳进行手工操作:制备纸浆、脱墨、抄造、压榨、晾晒。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实验室被改成了教室,从此学生完全没有独立开展探究活动的空间了。
在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的情况下,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带领社团成员用塑料瓶摇动废纸制作纸浆,并用洗衣粉褪去纸浆中的墨迹,同时借用教室的桌子完成抄造和压榨的过程,最后把做好的湿纸页晾晒到仪器室的角落,一张张漂亮的再生纸就诞生了。
学校庆六一活动中,这个项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兴趣,利用废纸造纸的活动在学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主动把用过的废作业纸交给我们科技小组。后来经过校长特批,学校把教学楼的走廊封起来,作为科技小组探究活动的场所。从此,科技小组结束了“游击战”,全面开展再造纸项目。
在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编写校本教材的背景下,我选取再造纸这个代表性的活动,查阅了很多资料,并把与纸张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完成了《传承纸文化——走进纸王国》的校本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这本自编教材分为三部分,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节约及环保意识,重点讲了纸的发展、种类、用途,纸的艺术、纸的故事、纸的再造、再利用及再探究。其中,在废纸再造的环节中,我通过展示成员操作的流程图,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后来的造纸实践活动中,我指导社团成员对再生纸的操作技术进行提升,如添加颜料制成彩色纸,利用绘画、裁剪制作成漂亮的夹心纸,对自制再生纸的吸水能力进行研究比较等。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低年级学生寻找、发现、收集身边的废纸;中高年级学生不仅收集原材料,还要进行自制再生纸、探究纸的再利用等一系列活动。在每年对校本教材的多次校改中,我们将新的内容及时添加进去,使校本教材更完善、更实用。
目前,我们的“再生纸俱乐部”已经培养了多批队员,制作完成的再生纸在学校书法、绘画、剪纸、折纸社团中广泛使用。2013年,我又到武强县专门学习了年画的印刷技术,寻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我校节节开花。现在,再生纸社团不仅会变废为宝地制造再生纸,而且會制造各种不同的再生纸;印刷社团的成员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制作雕版,还能够利用再生纸进行活字印刷。
对再生纸的制作、应用与探究,我们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它的影响范围从校内的师生扩展到学生家庭、周围小区的居民。这一体验活动的做法,得到区、市、省乃至国家各级领导的认可,原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在再生纸上欣然题词:祝孩子们健康成长!
到今天,我们将这项活动坚持了十余年。其间,活动场地、活动器材都有所增减,但是,造纸、印刷的文化传承没有变。我们祈盼在不远的将来,各种高质量的再生纸在校园“开花”,祈盼小科学家从这里走出去!
科普继续,辐射传承
自从我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以来,深知乡村小学科学课的施教难度,因此我始终坚持以“积累、沉淀、恒心”为座右铭,持之以恒地在小学科学教育这条道路上扎根成长。我和科学教师团队努力打造科技乐园,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为更多的学生增加体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
在市科协等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在校内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科技体验馆。我和团队的教师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考察几个兄弟学校的科技馆特色,多方查阅资料,最终设计了以宇宙中的四季代表星座、月相变化图示等为内容的蓝色屋顶,场馆内墙壁展示了由探究、体验、自主三个篇章组成的探究活动,科技馆外墙壁则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通过多方的支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所乡村学校在科技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发的这些乡村特色教育形式已经辐射到社区和周边学校,成了科技交流、调研和观摩学习的榜样。我也多次在教育教学研讨或对外交流等活动中积极承担教学示范、观摩和讲座等任务,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教育成果。
现在依然工作在一线的我经常自豪地说:我很喜欢科学学科的教学,更喜欢让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全面发展。我希望通过努力,利用多种形式让乡村的学生热爱学习、崇尚科学;让我和我的教师团队为孩子们营造更有利的成长环境,让科技教育在校园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