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惠 段杰 刘杉 李萌 李荣华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并不断探索绿色加工技术。本文在分析农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之上,探索出多种绿色加工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希望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加工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应用
1 农产品深加工的基本原则
农产品深加工是指以绿色的农产品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加工技术,进行食品加工[1]。农产品加工作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1 农产品深加工需要综合利用原料,节约资源
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大提升,出现了食物资源浪费现象。在农产品深加工中,应按照相应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发挥原料的最大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遵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1.2 农产品深加工以保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原则
一般來说,不管任何形式的加工,都会存在一定含量的食品营养成分流失,不同的深加工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农产品深加工中,需要尽可能地保存食品的营养价值,采用适当、科学、先进的加工工艺,防止其中的营养成分氧化、降解。
1.3 农产品深加工需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在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过程中,每一个加工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食品污染,因此在深加工中,全程应当保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农产品加工之后是用来食用的,一旦在加工环节出现污染等问题,则可能在后续的销售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1.4 农产品深加工需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原则
在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除了要保证产品自身的清洁,还需要确保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染一般来源于加工后产生的废水、废气等,因此需要对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其排放符合标准[2]。
总而言之,在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应当在这几类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绿色加工。
2 绿色加工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
2.1 真空浓缩技术的应用
真空浓缩技术又称减压浓缩技术,不仅在工业领域大有用处,而且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其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将液体装入真空罐中,并且采用减压设备如真空泵,对真空罐进行加热,由于罐内压强减小,其液体的沸点降低,从而达到水分蒸发而浓缩的效果。
真空浓缩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浓缩,一方面能够减少热源的使用,节约资源,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加工食品的风味以及营养价值。由于这些优势,使这项加工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常见于果酱、甘油等加工中。
2.2 食品冷杀菌技术的应用
高温杀菌是传统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杀菌技术,但该技术会使酶特性发生改变,破坏食品中的维C以及原有风味。而食品的冷杀菌技术,在果汁等杀菌中有着更大优势,能快速有效杀灭食品中的细菌,并且保留食品的原有风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食品冷杀菌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聚能式超声波所产生的反应,破坏农产品等植物的细胞壁,从而抑制液体食品中酶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杀菌技术广泛应用于液体物料中,被多个国家采用。
2.3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采用天然或者高分子薄膜的方式,通过动力差的原理,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以及提纯。该技术主要是在溶液中存在不同溶质分子的基础上对组分进行分离,膜分离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分子分离技术。
当下,随着电渗析等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了更加有效的加工方式,能够利用压力推动,在不破坏食品营养成分以及风味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提纯、除浊等处理。从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来看,其可以应用于水果、蔬菜、酱油等加工中,在果汁提纯的过程中,能有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3]。
2.4 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应用
超高压处理技术也是杀菌处理技术的一种,主要利用压力的作用,高压处理蛋白等活性物质,从而使其发生可逆转的变形以及变性。其主要的操作方法是将食品装入器皿中,并且予以高压,从而杀死其中的微生物,使得酶失去活性。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果蔬的存储等方面,一方面可以延长保鲜期,另一方面还能保证口感上的新鲜感,防止其组织破坏。随着高压处理技术设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项技术将有被广泛的应用。
2.5 挤压膨化技术的应用
在诸多食品加工中,都会应用到挤压膨化技术,比如谷物早餐、饼干以及方便食品等。挤压膨化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的剪切,使原料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新型的食品。这项技术在我国食品加工中较为成熟,更加重要的是其适用性较强、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加上其可以在原料的基础上研发新型食品,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在农产品深加工中广受欢迎。
3 结语
在农产品加工中,还将不断渗透先进技术,从而降低农产品深加工的成本,提高加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静雯.油茶籽绿色加工技术[J].现代食品,2018(18):146-147.
[2]冯晓港.浅谈农产品加工相关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农经, 2017(11):68.
[3]张谦,过利敏,于明,等.绿色加工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学,2006(5):4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