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刘 刘云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生活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极贫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其期达到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效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黎平县;劳动力;转移;分析
一、黎平县德化乡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状况
德化乡,隶属于贵州省黎平县,位于黎平县西北部,地处黎、榕、剑、锦四县交界处。全乡共辖10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07.1平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积4789.35亩,人均占有耕地0.45亩,属黎平县六个极贫乡镇之一,2000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列为两山重点扶贫乡镇。截止2017年底,该乡农业人口10486人,其中劳动力6421个,根据现有生产技术和耕地面积测算,足够农业生产利用的劳力约为4578个,占71.29%,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843个,并已转移劳动力1340人。外出务工人员中,从性别上看,女性为538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40.14%,男性为802人;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1277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5.2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63人;从年龄上看,18—30岁有841人,30—40岁有397人,40岁以上的有102人;从劳动力转移就业种类看,工业721人,运输业38人,商业153人,其他行业528人;从输出期限看,3个月以下的49人,3—6个月158人,6—12个月95人,1—2年593人,2年以上345人;从输出区域看,县内跨乡就业51人,地区内跨县就业96人,省内跨地区就业137人,国内跨省就业1036人;从输出形式看,亲友牵线搭桥的有1143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85.29%,这些务工人员能较快找到工作,盲目外出的有129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62%,这部分人一时很难找到工作,甚至上当受骗,有组织输出的仅占5.09%。
二、黎平县德化乡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的特点
(一)转移速度加快。因外出务工相对于在家务农来说,其收入、劳动强度、劳动效益都明显提高,并且大多数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抱着看世界的思想,都希望在年轻力盛的时候,在抓收入的同时,顺便闯世界、学技术、增见识、锻炼生存能力和挣钱本领。
(二)转移流向以省外为主。在1340人的劳务输出人口中,在省外就业的有1036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7.31%,其中省外就业人口中,又以在东部沿海省份发达城市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苏等省份的大中城市。
(三)就业层次不高。外出就业人员中,由于缺乏相应技术,且文化程度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很难进入大型工厂和企业就业,以在私人小作坊和小工厂打临时工为主,造成就业稳定性不强,工作种类不固定,流动性大,换厂频率高,且大多从事层次较低的行业。
(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德化乡地出边远,经济落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多数务工者仅为初中毕业文化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务工者的就业选择,降低了就业竞争能力,减少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务工收入。
(五)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务工者缺乏科学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基本依靠的是亲帮亲、邻带邻,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长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多为临时性季节工,有的甚至被迫中途返回,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六)过着“候鸟式”生活。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进入城镇户口有障碍,购房资金不足,稳定就业难,子女教育难度大,且“恋土情结”根深蒂固,致使多数务工者处于安心留下来难、放心流出去更难的两难境地,长期过着农闲时在外务工、农忙和春节时回家团聚的“候鸟式”生活。
三、劳动力转移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实践证明,劳动力转移对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增长了见识,有利于消除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二是锻炼了一批富于开拓,勇于进取的人才,很多务工者在外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锻炼了胆量,进而自己创业,发展经济,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今劳务输出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仅2017年,德化乡的劳务输出纯收入就达22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在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的同时,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避免了无事生非,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负面影响。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无形中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一是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只有老龄劳动力留守土地,因力不从心,无法完成耕种任务,造成不少田土荒芜;二是因父母外出务工,不少农村青少年思想、行为无人正确引导,其思想道德每况愈下,形势不容乐观;三是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受打工潮影响严重,无心读书,这给农村“两基”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四、对策建议
(一)实行目标管理。相关部门要制定奖惩办法,纳入考核内容,做到年初有目标、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有考核評比,为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务输出最大化提供组织保障。
(二)提高输出质量。在建立大量的劳务信息窗口,准确、及时地传递外地用工信息的同时,强化跟踪服务,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就业管理服务站,为务工者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援助和生活服务等。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职中、技术学校、农广校以及培训中心的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效益型转变。
(四)做好后勤保障。充分调动学校、团委、妇联等各方力量,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同时,认真做好务工人员老龄父母的安置工作,使外出务工者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作者简介:姜刘(1981-),男,贵州黎平人,法学硕士,黎平县革命老区办专职副主任;研究方向:人口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刘云(1980-),男,贵州剑河人,管理学硕士,讲师,黔东南州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领导学、战略学、民族学、社会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