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囡囡
摘要:识字班运动是一个较小的历史事件,研究起来比较容易着手,同时对于当时的沂蒙革命根据地来说,这是教育大事更是妇女解放事业的头等大事。通过对沂蒙地区妇女识字班运动展开研究,可以丰富沂蒙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学科理论研究,深化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识字班运动;妇女解放;沂蒙革命根据地
研究沂蒙地区的识字班运动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与逻辑,总结其基本的发展特点、教育规律、经验教训,为构建我国系统的社会教育理论体系、完善毛泽东理论体系提供历史的借鉴。目前学术界对于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和系统,然而有针对性地对沂蒙革命根据地尤其是妇女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却很少,大部分资料都是关于革命根据地扫盲运动的研究。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
一、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背景的研究
关于识字班运动背景的研究,学术界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识字班运动,受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与传统历史因素、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党文艺形式的支持与宣传、教育方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克霞在《革命与变迁》中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这个社会环境对开展妇女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沂蒙地区作为曾经的齐鲁大地,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很深。生活在沂蒙地区的人民,受到文化底蕴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形成了仁爱、平等、忠诚、好学的性格特征,沂蒙妇女也间接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而当时中国共产党宣传的推翻剥削阶级、平等的观念正好迎合了沂蒙人民的信念,因此共产党的领导宣言很容易使沂蒙人民接受,并得到沂蒙人民的信任和追崇。王团在《山东解放区“识字班”运动研究》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识字班运动之所以会受到妇女的欢迎,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从历史实际分析,当时的农村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特别是农村妇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为了摆脱这一现象,广大妇女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进而解放自己的思想;第二,从经济角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治得到发展的同时,属于上层建筑方面的文化建设也会要求得到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经济政治解放和发展之后,妇女必然会开始追求文化方面的的解放与发展。综上所述,当时的妇女才会希望通过思想文化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实现自身的解放。
在文艺形式的支持与宣传方面,张侠在《鲁中南妇女运动史》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各项政治任务而编排了许多带有政治宣传目的的剧目,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使沂蒙革命根据地人民接受了中共的教育宣传。魏元栋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研究》指出:从1939年《大众日报》创刊开辟了《战地文艺》专栏起,文艺宣传的方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期间创办的《山东文化》《农村生活》等文艺刊物,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重大作用。文化建设在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提倡教育的方面起到了“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样的思想在《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山东解放区“识字班”运动研究》也有所体现。
张玉玲、迟不贤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的教育及启示》中认为,中共教育方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指出,当时山东省战工会颁布的《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对象,实施免费的普及教育,成人與儿童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在1944年冬全省推行教育大改革中又及时提出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方针。上述这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普及。
二、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具体实践的研究
第一,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内容方面的研究
学术界认为识字班教育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字教育,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生产实践、文化艺术相结合,使得识字班教育更具政治性和实践性,从而在社会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包爱芹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人群众教育》中认为,当时成人群众教育内容不仅有文化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教育包括对群众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是指开展群众性的识字扫盲运动。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内容具有政治性。识字班是当时各根据地成人教育数量最大、主动性最强的基本办学形式,它利用早、中、晚等空闲零碎的时间组织附近文盲,主要是妇女参加学习。刘欣在《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独具特色的妇女教育》中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妇女教育具有实践性,教育内容与生产技术教育相结合,使教育更有可实用性。同时,还重视文化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培养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杨玲在《抗战中的沂蒙新文化运动》中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妇女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沂蒙。党注重沂蒙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发行报刊、出版图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既丰富抗战军民的文化生活,有起到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保证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方法方面的研究
毛泽东一直十分重视发挥妇女的主体作用,认为应建立妇女组织实现妇女的自我解放。所以他指出要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开设各种妇女培训班对妇女进行教育。他同时指出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所以要对妇女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帮助妇女掌握生产技能。
中共组织多种教育形式,刘欣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的教育及启示》指出,在抗战初期,中共沂蒙党组织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发展初高级小学的同时,还建立起了许多冬学、识字班、夜校等组织形式。山东省妇联号召组织妇女识字班、识字组,建立女子小学、妇女训练组等。莒南的创办“庄户学”较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劳动的矛盾,也属于妇女教育的方法之一。赵紫生主编的《冀鲁豫老区教育史》也详细介绍了山东解放区的整个民众教育发展状况,其中还介绍了几个典型性的识字班组织形式,比较系统的介绍识字班运动的资料信息。
三、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历史地位研究
第一,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意义方面的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推动了战争胜利,改变了妇女的精神面貌。通过识字班运动,激发了妇女的抗战决心和参战的热情,发动了广泛的妇女革命运动,为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刘欣在《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独具特色的妇女教育》中认为,首先,沂蒙根据地的妇女教育具有政治化色彩,宣传了党的抗战思想,提高了妇女政治觉悟,在支前、备战、后勤服务中妇女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农村妇女群众的精神面貌,间接的提高了妇女地位,实现了妇女解放。杨玲在《抗战中的沂蒙新文化运动》认为,沂蒙抗日根据地所开展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使落后愚昧的群众迅速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积极地投入到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去。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军、参战,自觉地做好敌后工作、模范支前工作,表现出其政治、经济、文化上翻身以后,当家做主积极奉献的精神。
第二,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局限性方面的研究
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的不足主要有:妇女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教学内容浅薄,教育动力来自革命,缺乏持久的动力源泉,重革命教育轻文化教育,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根据地妇女的落后思想。
王团在《山东解放区“识字班”运动研究》中认为,山东解放区识字班运动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形式主义严重。师资力量薄弱,有相当多的教员水平有限,与群众的生产和需要相脱节。王冠卿、倪善荣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中认为,经过两年的实践,冬学运动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地发展不平衡、识字教育与政治教育脱节。
四、关于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的启示方面的研究
学术界通过对识字班运动的特点、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识字班运动的一些教育方式、教育特点对当代的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农村妇女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对新农村的建设、国民素质的改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刘欣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对农村儿童包括女童实行免费教育,并制定相关的法规在财政上予以保障。在农村开展以冬学为基本形式的群众教育,尤其是农村妇女勇敢地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班,进而促进了农村妇女的极大解放。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鼓励新时期的农村妇女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张玉玲、迟不贤认为,在农村应把妇女及女童教育当作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应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自立自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欣.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的教育及启示[J].妇女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
[2] 包爱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人群众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9年第3期.
[3] 杨玲.抗战中的沂蒙新文化运动[J].東南文化,1995年第4期.
[4] 刘欣.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独具特色的妇女教育[J].沧桑,2008年第6期.
[5] 王团.山东解放区“识字班”运动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王冠卿、倪善荣.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J].临沂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7]张玉玲、迟不贤.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的教育及启示[J].妇女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