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清廉思想的阶层定位及本质属性浅析

2020-05-26 11:43张洪许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庄子

张洪许

摘 要:文章据一代先哲庄子关于清廉的主要论述,首先分析庄子清廉思想的阶层定位;接着分析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本质属性:一是生发自然、不谦不露,二是不合时俗、坚辞名利。

关键词:庄子;清廉思想;阶层定位;本质属性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在世,活了83岁,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一个贫民文哲大师。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家,而且富有诗人的气质,但由于庄子不屑于功名富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世人对他了解不多。庄子的《南华经》(亦称《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境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几千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庄子思想的学术价值,取得很多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清廉思想,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在名与利的功名之间,庄子乘物以游心,淡薄功名利禄。他藐视权贵,宁做在泥水里自由自在的神龟,也不愿被权贵和名利束缚,用铮铮铁骨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爱莲说》,用正义之言开拓了春秋战国时期清廉之道。

風云谍变,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庄子厚重的清廉思想今天仍指导着现实社会的贤达志士,为建设当今和谐社会,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起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一、庄子清廉思想的阶层定位

庄子清廉,庄子主廉。《庄子·说剑》文中讲述了庄子说服赵文王停止斗剑取乐的故事,宣扬国君应该以国家天下为心,并把剑分成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及庶人之剑,奉劝文王,当好天子剑。其文曰:“臣有三剑……天子剑……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从庄子与赵文王的对话可以看出,庄子是把清廉纳入“诸侯之剑”的,而且他说“诸侯之剑”“以清廉士为锷”,锷是剑刃,对于一把宝剑来说是作用最突出的部分,这足可以看出庄子对清廉之看重。事实上,庄子在这一段论述里等于是把清廉纳入了诸侯这一特有阶层里去了。为什么说在庄子看来清廉是属于诸侯阶层所特有的呢?因为“天子者,天之子也”贵为第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天子已经富有天下,一般情况下如果非因特殊的嗜欲,实在无需再贪;而庶人地位低下,一般生活贫困,想贪也没有条件,实在是贪无可贪。只有诸侯贪的条件十分充分,诸侯是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后来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再后来便泛指官吏阶层;此类人大权在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辛勤有余而俸禄不高,体制机制一旦稍有宽松,便极易滑向贪腐。所以说庄子所论清廉是有其特定的阶层定位的:也就是说官吏阶层必须清廉,否则便剑伤其刃、“锷”将不“锷”了。

二、庄子清廉思想的本质属性

细细研读庄子关于“廉”论述,反复思量,我认为庄子眼里的“清廉”,其本质属性有二。

(一)生发自然、不谦不露。

生发自然。《庄子·盗跖》篇云:“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意思是说:知足就不会争斗,无所作为因而也就无有所求,不能知足所以贪求不已,争夺四方财物却不自认为是贪婪;心知有余所以处处辞让,舍弃天下却不自认为清廉;廉洁与贪婪的实情,并不是因为迫于外力,应该转回头来察看一下各自的禀赋。“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庄子认为廉洁之心,并非迫于外力,实在源于对法度原则的自然之遵守,就像先天的禀赋一样。

不谦不露。《庄子·齐物论》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意思是说: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有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大廉不谦”庄子强调的正是守廉者贵于出于自然,坚守底线、敢诤不谦;“廉清而不信”庄子又从反面论证清廉贵在自然,人为的清廉、“演”来的清廉(故意表露的清廉)、让人生疑的清廉,便不真实了。

(二)不合时俗、坚辞名利

不合时俗。《庄子·杂篇·盗跖》曰:“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乾,申子自埋,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鲍子立乾,申子自埋,廉之害也”的意思是:鲍焦抱树而立、干枯而死,申子宁可自缢也不申辩委屈,这是廉的毒害。庄子说鲍子、申子因廉自害,也就是说鲍子、申子身上具有了“廉”的重要属性。体现在鲍焦身上就是不合时俗,不愿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像一般人一样同流合污。

鲍焦,周之介士也。周朝初期的隐士,传说他因不满时政,廉洁自守,遁入山林,抱树而死!后人多怜其忠烈。与介子推齐名!世人见鲍焦之死,皆以为不能自宽容而取死,此言非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唐·张守节《正义》注引《韩诗外传》以及唐·成玄英 (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撰《老子成玄英疏 》皆云:“鲍子,姓鲍,名焦,周时隐者也。饰行非世,廉洁而守,荷担采樵,拾橡充食,故无子胤,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子贡遇之,谓之曰:‘吾闻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污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鲍焦曰:‘吾闻廉士重进而轻退,贤人易愧而轻死。遂抱木立枯焉。”

从引文可以看出,鲍焦在遭到子贡“履其地,食其利”——也就是事实上已经同于流俗的讥讽后,便毅然决然抱木而死;这正是他不合时俗品性的极端表现,他认为自己事实上已经和“重进而轻退”的子贡一样了,所以为了保有自己清廉自守的名节,他宁愿死去。

坚辞名利。清廉的这一属性表现在“申子自埋”的故事中。在先秦文献《墨子》、《庄子》、《尸子》、《荀子》和屈原《九章》都记载有申子(申徒狄)的事迹:商朝的建立者汤想把王位让给申徒狄,申徒狄自恃高洁,认为汤这样的行为,严重污辱了自己的名节,不顾朋友的劝说,抱起一块石头就投河自杀了。很明显在这故事里申屠狄是作为一个鄙弃利禄、洁身自好的高士形象存在的;事实上在以上史料记载中,人们就已常常将他与许由、务光、伯夷、叔齐等高洁之士并列了。庄子在《让王》篇里就记述过务光的故事。

在汤要把王位让给务光时,务光辞曰:“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意思是说别人冒着危难,我却坐享其利,不合于廉洁,从而推辞不就。很显然,在这里务光也是把坚辞名利作为守廉的重要原则与底线的。

参考文献:

[1]陈红映  《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2]傅佩荣   《人生困惑问庄子》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庄子
巧借题目变式,助力新题衍生
简析继承法的本属与立法体例
《庄子说》(二十三)
论档案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庄子说》(二十二)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