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
摘要:对幼儿朝着高素质人才方向的培养,离不开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对幼儿进行从小的培养,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让幼儿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和真实生活的实践中提高道德意识,从而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形成。本篇论文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希望可以促进幼儿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行为习惯;道德;教育
习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个人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动作、语言等稳定状态,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个体不断的向完美人格发展。而要想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就要从幼儿的行为习惯入手并着重培养,在经历一系列的情感升华后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形成。
一、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在我国计划生育的控制下,每个家庭也响应少生、优生的政策号召,导致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从老人到父母都对幼儿百般呵护,幼儿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是要让幼儿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里成长,逐渐形成关爱他人的情感感知能力,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独立意识和能力。但是就目前多数的家庭教育情況来看,家人对幼儿溺爱过度,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较多所谓的“公主病”、“王子病”等坏现象。有些家长不仅不对这种现象进行阻止,反而觉得孩子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父母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直接作用,因此,家长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帮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促进对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通过言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父母作为幼儿的首任老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同时,还对幼儿的思想文化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古诗词“悯农”中的诗句,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在父母的正确教诲下,幼儿会知道粮食的珍贵,懂得惜粮。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极其关注,对于幼儿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动作,教师就应该对幼儿进行细心的讲解,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例如,在幼儿园里幼儿会和很多同伴接触,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抢东西发生口舌之争,甚至会大吵大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对幼儿进行耐心教诲:“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作为兄弟姐妹要互相谦让对不对?你们现在同处一个教室,共同生活和学习,是不是也是最亲密的小伙伴儿呢?你们要不要相爱啊?”通过教师的言语讲解,幼儿会对教师的话语有所感悟,懂得好东西要与小伙伴一起分享,幼儿之间就会很快和解。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不能过分的宠爱和溺爱。比如,家长要告诉孩子进出门时要记得随手关门、不可在房间内大声喧哗、别人帮忙的时候要说谢谢等,通过家长与教师共同携手教育,会帮助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1]。
(二)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幼儿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幼儿的角度来讲,周围人的行为动作、教师的讲课语气姿态等都深深的影响着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要对所在的区域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选择区域中的教育因素,满足教育幼儿的学习条件和氛围。然而在生活中无处不见的行为现象都被幼儿看在眼里,幼儿的成长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对事物进行模仿,不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在家里的时候,妈妈喊爸爸吃饭,但是爸爸却还在看报纸并没有理会妈妈,这个无意间的举动就会影响幼儿,就会让幼儿养成做事慢吞吞的习惯[2]。相反,如果爸爸在听到妈妈喊吃饭的时候立马起身去帮妈妈捡碗筷,在吃完饭后,又帮助妈妈收拾餐桌等,幼儿就会养成勤快的好习惯,做起事来也特别的麻利。家长的行为习惯会直接的影响到孩子,幼儿会把这些动作看在眼里,进行模仿和学习,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教师也可以教育幼儿见到老师要礼貌问好,并在幼儿园的走廊、墙面张贴一些礼貌用语,这种形式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促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进行情景教学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品德教育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幼儿进行角色的扮演,通过这种表演式的游戏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活力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放松自我、展现自我的同时感受行为习惯[3]。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感兴趣,正因为如此,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来进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组织一个“娃娃家”的游戏活动,首先可以为幼儿播放关于小熊去小猪家做客的动画视频,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做客礼仪,并选择其中的一各幼儿扮演这个家里的主人,其他的幼儿扮演来主人家做客的客人,并讲一些游戏规则:“小朋友们,你们去做客的时候是不是要先敲门呀?主人是不是要请客人进门呀?作为小主人你们是不是要拿出自己喜欢的礼物招待小客人呀?但是客人不能随便拿主人家的玩具哦,要征得主人同意才可以使用哦。”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的意识里就会对这些行为动作有所了解,在实践演练中就会使行为意识得以升华,能更好的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形成。
结束语:
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兴趣爱好不断进行挖掘以及对幼儿智慧的启迪,促进幼儿向健康的完美人格发展。教师也要注意平时与幼儿接触时的动作和语态等行为,学会用语言逐渐的感化幼儿,通过情境教学让幼儿在活动玩耍中深入对行为习惯的理解,进而提高幼儿的情感感知能力,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雪.3-6岁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案例分析[J].科技展望,2016(23):262+264.
[2]王珊珊.幼儿衔接中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6.
[3]于俊霞.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18(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