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引种和筛选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0-05-26 02:15李文斌
种子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筛选

李文斌

摘   要:在引进水稻新品种前应对种源进行试验,重点分析其产量与经济性状间的关系。通过试验种植新品种,可以检测其产量和经济性状的表现情况,为引进水稻新品种、提高水稻产量提供参考。主要论述了引进水稻新品种前的数据分析,提出引进水稻新品种的建议,为各地引进水稻新品种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引种建议;筛选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8-0086-01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种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水稻新品种,虽然大大增加了品种选择的范围,但是也使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变得更加困难。在引进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中,从气候较为接近的地区成功引进水稻新品种的可能性更高,但这一条件只能作为趋势和参考,而不能成为引进新品种的标准。在引进新品种前,必须进行引种试验,通过分析试验产量与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1   收集和分析品种资料

1.1   广泛收集有效数据

对新品种的数据收集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特征、产量表现、关键栽培技术、审定意见、示范推广的摘要信息,及其示范推广报告。由于各地对于引进新品种进度安排各不相同,在本区域已经对部分新品种进行推广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议交流,以及通过查证专业期刊发表的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得水稻新品种的信息。还可以收集各级品种认证委员会发布的对水稻品种审定的权威公告。同时,一般情况下,在认证新品种的过程中,都会进行许多生产和区域方面的测试,此类数据标准严格、可信度较高,是引进新品种时最具参考价值的信息。另外,各地的种植示范汇总数据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通常会对品种的特征和特点作出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注意,在筛选新品种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作出分析和判断。

进行数据分析时,要对数据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对不同数据所表现出的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应以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为准,同时也要将海拔、纬度等地区条件接近的数据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1.2   分析资料数据

在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判断新品种是否适合推广。在引进新品种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批准意见列出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并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促销。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在病虫害高发地区推广高敏感品种。

在新品种的审定批准公告上对新品种的特征进行分析,这是了解新品种最重要的信息。如甬优1540的审定公告,对其特征介绍如下:“该品种属于感温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植株矮壮,茎秆粗,叶鞘、叶片绿色,叶耳浅绿色,剑叶挺直,穗层整齐,着粒较密,谷壳黄色、无芒。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为5.8~6.0,白叶枯病5级,穗瘟的损失率最高。当用作中期稻时,它是中等成熟的品种,穗型大,谷物相对分散,容易受到稻瘟病和稻曲病的侵害。”通过此信息可以了解该品种的推广方向。

在充分掌握新品种特征特性的基础上,研究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将引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准备引进的新品种符合实际生产情况,才能实现对新品种的有效利用,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效益。如甬优1540的品种特性,其有效穗数为14.9万穗/667 m2,株高105.0 cm,穗长21.5 cm,每穗总粒数202.9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2.4 g。明确甬优1540的穗型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栽培中应同时考虑总穗数和有效穗数。不仅要确保单位面积的穗数,还要培植好大穗以提高其结实率。

2   新品种引进需注意的问题

将不同区域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后发现,决定水稻产量贡献率的影响因素是有效穗数和水稻实粒数。因此,在引種过程中,应对提高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重点关注,选择粒多和大穗的水稻品种,并注意避免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2.1   关注稻种质量,不盲目听信广告

一些种植户由于盲目听信广告宣传,出于对水稻产量的过度追求而引进了不适合的水稻品种,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另外,一些水稻种植者过分强调产量,而忽略了对水稻质量的要求,尽管产量有所增加,但稻谷的最终产值并没有提高。据调查,在很多农民中存在只关注水稻种子的外形而对其质量重视不够的情况,或是盲目跟风选种的现象。还有些农民甚至从个人商贩手中购买稻种,导致播种后发生串播现象时没有售后服务保障,损失惨重。此外,个人商贩手中的劣质种子还可能携带有顽固的草种,使杂草不易被根除。

2.2   了解品种差异,进行交叉种植

从种植实践中,当进行大面积水稻种植时,要充分考虑到多种病虫为害情况,如传播性很强的稻瘟病。水稻抗稻瘟病在品种间差异较大,有高抗、中抗、中感等,中感的水稻品种在较适宜的天气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稻瘟病,但当种植环境处于高肥、低温,同时种植密度和湿度都较高时,很容易暴发稻瘟病,给水稻产量带来重大影响。尽管早期育苗和稀疏种植技术已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推广,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规范操作行为,如在育苗过程中大量灌水,以及种植密度太大,都会导致水稻单产下降。在引进水稻新品种时,要通过生产调查和试验研究,充分探明水稻品种的潜在风险,杜绝不良水稻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降低不良稻种带来的农业生产风险。

2.3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注意不要盲目追求产量而施用过多的肥料,以防烧苗现象的发生。同时,在使用化学试剂时还应注意科学操作和现场管理。在水稻种植中常常发生稻农不遵循药物使用说明,有些稻农基于自身经验和感觉随意施肥,甚至购买来源不明的农药化肥等现象。不仅没有达到预防和治愈水稻病虫害的目的,在随意使用药物后甚至出现水稻枯死等不良现象。因此,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要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通过调节水温,根据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及土壤自身的肥力状况合理施肥,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和巧施穗肥,达到壮根、壮秆和促蘖的目的,从而实现稳产、增产、优质的生产目标。

2.4   加快水稻新品种引种工作进程

面对水稻新品种引进工作,许多稻农对原品牌和品种过分信任,有些稻农数年甚至数十年连续种植同一旧品种,不清楚品种退化情况,以及当地的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正在发生的改变,旧的稻种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种植环境,持续种植旧品种不可避免地对水稻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应提高稻农对引进新品种的认知程度,加快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对新优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水稻生产朝着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3   结束语

水稻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多年的试验调整,才能培育出高产高效的优质新品种。在筛选和引进水稻新品种时,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和收集品种资料,为选择推广新品种的区域和方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提高稻农对新品种的认知程度,指导稻农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缩短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进程,提高推广效率。通过筛选适合的优质品种,改变种植方式,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收的目的。

猜你喜欢
筛选
环境中产铁载体真菌的筛选
拮抗黄芪根腐病菌的根际促生菌的室内筛选与鉴定
也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报告
水稻中后期病害药剂筛选试验初探
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爱马仕“筛选”顾客
核电厂电仪设备的老化评估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