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瑶
摘 要:马克思主义打破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神话,创立了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人民观犹如一根红线和精髓,贯彻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观;马克思
马克思的人民观不仅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的人民观。
1 马克思的人民观概述
1.1 唯物史观前史中马克思的人民观
唯物史观前史中,马克思的人民观是人道主义的人民观。
1.1.1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达人民立场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它体现的是马克思的人民立场。文章最后一句:“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体现了马克思在年纪轻轻时便有一颗为“千百万人”奉献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1.2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主张习惯权利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为人民主张习惯权利。19世纪40年代,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德国地主阶级对包括林地在内的传统公共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普通人民通过采集和砍伐林木谋生,按传统这是他们的“习惯权利”。普鲁士政府制定新法,将这种行为视为“盗窃”。莱因省议会就《林木盗窃法草案》进行了辩论,各阶层代表在辩论中倾向于对这种行为加重处罚。马克思的这篇论文站在贫苦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他们的物质利益,捍卫他们的习惯权利,反对国家准备制定的相关法律。
1.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表现人道主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表现出的是人道主义的人民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现实的异化劳动分析出发,触及到了人的劳动、生产的实践本质。在对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中,马克思自觉地将他的实践学说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联系起来,并且以人的实践的现实性克服了传统人道主义的抽象性,酝酿并形成了现实的或革命的人道主义。《神圣家族》在哲学批判中体现人道主义,认为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原为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显示的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证伪。
1.2 唯物史觀建立时期马克思的人民观
唯物史观建立时期,马克思的人民观是现实的、科学的。
1.2.1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现实的个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人是现实的个体。主要阐述了人的问题,同时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的存在、意识和本质进行了考察,较系统地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进行了论述,是人类哲学上的一次革命。该著作强调人以自身的方式来建构人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的现实性。阐述了人的内在需求存在多样性,人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类。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处在历史中的人。
1.2.2 《共产党宣言》论述自由人联合体
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人民观的表现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共产党宣言》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强调人民主体作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者说是少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运动是为大多数人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独立运动。”其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对马克思的坚持与发展2.1 人民主体观
人民主体观强调的是立场与意识。第一,人民是治国理政的价值主体。习近平曾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第二,人民是改革创新的实践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第三,人民是兴国安邦的权力主体。习近平指出:“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
2.2 人民位置观
人民位置观强调的是互动和联系。人民是“服务的对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实践的导师”,鞭策党员干部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充分汲取民智民意,把有限的工作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真正地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人民是“公正的裁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要完善监督制度,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2.3 人民利益观
人民利益观强调的是目的和意义。一方面,为当下谋利。人民应享受到其发挥作用后所带来的既得利益,“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另一方面,为未来助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 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观的现实路径
3.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要深入学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了解其实质,不能仅仅满足于阅读辅助材料,要刻苦钻研原著。二要要以扎实可靠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掌握其科学理论体系,不纠结于细枝末节的考据。三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上大膽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3.2 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科学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头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理论武装,关键在于转化。一要学出一份自觉,转化为政治自觉,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二要学出一份定力,转化为政治定力。三要学出一份忠诚,转化为对党绝对忠诚。四要学出一份自信,转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和理论上,始终大写着“人民”二字。从提出“工农运动和群众基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需求,顺应人民期待,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坚强力量和坚实基座。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每个党员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满怀为民情怀,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中国民政,2017,(4):54.
[2]卡尔·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3-245.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422.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411.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5,(21):3-7.
[6]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3-06/29/content_2437094.htm.
[7]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4-11.
[8]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4):8.